《中国人的日常》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日常》精选点评: ●乏善可陈,体制内的作家,太正派了一些,像某种东西的集合。不是说文笔烂,而是在于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语文教育,尤其阅读理解、课文、模范作文,已经太多这种腔调了。所以长大了一看这种语调与气质就起反感,不由得要起逆反心理。况且梁晓声并没有令我耳目一新,看见这种题材的不寻常之处。 ●有几个小故事都看哭了,不管其他人怎么评价,我反正挺认可他的价值观的。主旋律?有没有仔细看哦,倒数第二章就是在吐槽官员的官僚做派好嘛?我觉得还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有了很人性的思考了。好几章都想哭… ●很好读,很平和,有思考有深度。 ●一位感性至上,成年人的伊索式寓言。"乏善可陈"。 断了半年,最终决定为了这点有始有终给读完了。一半觉得人各有各自的经历,塑造了不同的观点,许多观点对他来说也合理,一半是感慨他不爱逻辑没有系统观,总是就一件事儿论论这一层表象,一肚子槽憋到最后有点无话可说。 确实是些日常牢骚。 ●一个个小故事,有的作品亲历,有的是他人之事。故事以小见大,展现中国世间百态,剖析人性。值得一读。 ●中老年读本,故事性、趣味性都差了点,哲理性也是干燥乏味的说教。三星给正能量。 ●好像读的时候也挺有意思的,作者呈现了很多他生活中的人物,但不知为何,读完以后好像没有任何的印象了。 ●大人物的传记要读,小人物的日常同样要了解,生活,不只有金字塔,还有丰富、牢固的基座 ●太正派的腔调,感觉像语文试卷中的文章 ●前半部分很喜欢,平实淡然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一):中国人的世间百态 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在各个方面都富强起来,怎么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怎么达到一个和平稳定向上的社会状态,怎么正确处理邻国纷杂的外交事务,怎样在经济上扶植民企,怎样在人口基数众多的情况下平衡贫富差距,中国的发展在抛去所有因素后,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上来。 中国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下,百姓生活状况有了改变,但这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天文数字的税务营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虽与那些落后国家相比,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所有的国家都在进步,我们对照自己来说,我们的生活真的幸福么? 梁晓声先生在书中提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等问题,从小就有人针对某一问题不清楚的人称其为"大山里出来的",就是这种歧视的眼光,让一批有一批的人认命。 很多人从农村中出来,走向大城市去工作,而辛苦加班熬夜出材料,往往工资不到老板的一顿饭钱,而为了面子不得不在人前戴上一副面具。 中国那么大,作为国人,总想去祖国的各个角落转一转,看一看,可游客在有些黑商的屠宰下只能暗自倒霉,因为黑商早已和当地政广付达成了勾当。 社会的某些角落里,还有着许多坚韧的人们,有的人为人父,拼命节俭,吃不好,穿不好,只为供子女满足生活,人间的感动还在上演。 世间百态,去发现生活吧。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二):"人心如地狱" 大连街头暴打女子的事情沸沸扬扬好多天,视频传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三天后被大连认领,三天后公告了事件,男子因和女友分手暴打路人泄愤。 沸沸扬扬的三天里,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希望他们俩是认识的,这样至少我们遇人甄别一下尚可避免。 明明是自己辖区的案件,明明在三天前就接到了报案,却在全网寻找了三天被网友曝出来之后才接手,甚至在前一天表示未收到报案。以最坏的结果想想,如果视频没有被全网传,如果没有绵阳网警的彻夜排查,如果没有被无数大v全网找寻地点,即使这样恶劣的事件,是不是也就被以普通的纠纷处理了。而女孩所遭受的一切,都无处追寻。 当公告出来的时候,因为和女朋友分手就殴打那个路人女孩,她做错了什么呢。这种事情永远无法靠我们一己之力避免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在你加班回家的那个路上,会遇到怎样暴戾的陌生人,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整个事件给我带来巨大的恐慌,因为这种事情,真的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梁晓声在《中国人的日常》里说,"世界之所以叫世界,正因为它绝不可能干净到如人所愿的地步。世界是处在干净与肮脏之间的永恒的现实。人心也可以这样大致去加以分析。" "世上,是真有一些人的人心,只能用地狱比喻的。否认这一点是虚伪。害怕这一点是懦弱。祈祷地狱般的心从善,是迂腐。"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只能避免自己再遭受这种伤害啊。我们总说,为什么总是教女孩要自我保护,却不教男人不要干坏事。我们没有办法祈祷地狱般的心从善,那只能保护我们自己,是一种无奈,却也是唯一的方法呀。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三):很多年前的一件小事 看到作者坐上"民工专列"的那一节时,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大学时贪玩,暑期打了一个月的工攒了点钱,约好了与同学一起穷游,结果同学因为有事一拖再拖,最后实在等不得,便独自出发了,因为行程定的匆忙,又苦于没有多余的经费,只买到了一张回来的站票,没记错的话,绿皮车,16个小时的车程。 本以为上车之后至少有空位可以坐一坐,结果人满为患,站在过道里,开始还勉强可以能撑着,快入夜的时候,实在受不住了,靠在墙上有点晕晕乎乎的,上下车的那一点点通道正好被一扇开着的门隔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门里是一位民工,行李很多,铺满了他的脚下。 我见他收拾出一个包袱放在他的斜对面,对着我招招手,示意我过去坐,虽然是个相对隔离的空间,但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而他似乎比我还局促些。 后来不知怎的,我们就聊开了,得知他出门务工,没什么特别的手艺,在工地上做点小工,一处完工了就赶往另一处,为了省点钱,每次买的都是座票,运气好的话能有座位,但也经常像这样,只有站票。他说他有一双儿女,都很乖,女儿和我一般大,正在上大学,还从手机里翻出了儿女的照片给我看,一脸自豪和满足。 那时对陌生人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戒心,跟他聊了很多我上学的事情。断断续续聊到熄灯,疲倦的不行,便坐在他的包袱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完全清醒过来时,天已经亮了,见他还眯着,便没有打扰他,到站时从另一边下了车,而他还要继续10几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目的地。 工作之后,再也无法找回这样纯粹的善意了,再也没有心境去相信、去了解一个陌生人了,我想,再过很多很多年,我依然还能记得曾经坐过一趟绿皮火车,有个大叔给了我创造了一个座位。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四):时代叩问人心 梁老先生,请容我如此称呼,这本书显然是他退休前后的散文集,描述的时代主要是90年代到00年代。 前部分有点像是作者年轻时的回忆录,涓涓细流。后部分更像是一个个展示人间百态的小故事小小说,尽管微小却暗潮澎湃。 作为一名知青作业,浓浓的土地情怀自然流露,温存的视野里不乏各种在大城市奋斗的农村人。 诚如书名,这里出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常的中国人,这里讲述的每一段事也都是中国的日常事,但这些日常都在反复地叩问我们的心——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 是的,时代的巨轮碾过的不仅仅是生活,更是人心!如果每一个平常的中国人都能在这些中国的日常事里,得到感悟、启发或者行动力,那么未来中国人的日常将不尽如此。 "一个这样的时代正逼近我们中国人的面前——它的轮子只管隆隆向前,绝不为任何一个行动迟缓的人减慢速度或停下来稍等片刻。你要么坐在它的车厢里。它的车厢的等级是分得越来越细越多了。你要么跟着它的轮子飞跑疲于奔命,待它到哪一站"加水"时跃身上车。你要么具有根本不理睬它开到哪儿去的经济基础和心理素质,有资格并且自甘做一个时代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而最不幸的是你对它的多变性冷酷性预见不到估计不足,被碾在了它的轮下……" "世界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几乎不曾改变过,并且将永远夹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普遍的人心也是夹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东西。" "地狱并不在别处,正在每一个人内心里。所谓"圣界"也不在别处,也正在每一个人内心里。" 《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五):人间自有温情 读了几天书了,好多人说梁先生老观念或者太"正"了,但我着实喜欢他,短篇或者中篇,也许是因为喜欢他笔下朴实、善良的形象吧。无论世道如何险恶,红黄蓝也好、江歌遇害也罢,我相信人间还是有温情。 朋友说今天在驾照门口看见一群的士司机和驾校人员30多个在殴打一名哭喊的男子,向前一问才知道原来男子"捉"了一个6,7岁的小女孩,不知意图,女孩一直喊救命,所以被司机们救下了。我很感动,少了一个素媛或者亲爱的,没有让这男子得逞。幸好这些好心人没有袖手旁观,真想为他们歌功颂德。 就这样,用自己的力量给出一点温情,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让冰冷的理念见鬼去吧(* ̄m ̄)。 基本信息读后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