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强硬教育也可柔性表达


  10月14日,安徽淮南凤台古城中学公开砸学生手机。对此,有网友表示支持,也有人觉得不妥。该校校长回应,销毁了不到十台学生违规带进学校的手机,校方曾事先和家长签协议,禁止手机进入校园,违者手机将被销毁。该校长称,现在手机屡禁不止,学生在寝室不睡觉玩手机,"你说这样管还是不管,虽然这样做有些过激,但不做的话危害更大。大人都控制不住玩手机,何况孩子,有时真需要一些强硬措施"。(10月16日新京报)
  学校严禁手机进入校园,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国家的明确要求。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也就是说,学校严禁手机有规可依,有规可循。
  然而,严禁手机并不等于打砸手机。对于违反学校规定、私自将手机带到学校以及玩手机的学生,确实需要批评教育,没收手机设备,但公开砸碎实为不妥。
  学校试图通过公开砸手机,让学生感受到威严,这也是诸多学校的惯常做法。但学生真的能从砸手机中得到教育、获得反思吗?
  有时候,教育需要强硬。教师的强硬是坚持原则、遵守底线,诸如不允许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不允许其进校玩手机,若违反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让其接受惩罚。但是,惩罚的方式却并非一定要强硬,更不是只有通过暴力的警示才能到达效果。学校用砸手机等粗暴的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怨气、戾气,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学校的做法,难以客观公正地对待学校教育。更何况,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极有可能因为学校的强硬教育,做出出格行为。
  强硬的教育也需要柔性的表达。学校应正确看待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学生出现问题,学校应正确面对,可收缴手机,暂时保存,加之理性教育,何必非要"砸"?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自身情绪以及对学生教育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砸手机"反映了教育者管理的强势。这种强压式管理,短期内看似能够奏效,却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沉默之中的反抗或许隐藏着不可预知的管理危机。
网站目录投稿: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