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小龙的2359条饭否被挖了出来。里面不乏一些经典的看法。但是关于其中一条说(PM花在blog时间越多,产品思考越少)是最有意思的。作为一直保持着写作习惯的人来说,一定是非常大的震惊。那么从支持张小龙的产品思考越少的正方和反对张小龙说法的反方这二个方面的思考点来进行思考吧。 正方: 一、花在产品时间太少 因为写作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你要思考怎么写blog的时候,势必会在产品上花费时间大大减少。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专注,某些事情越专注,那么这件事做得会越成功。但是产品经理一旦专注起来,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张小龙觉得花时间去blog,不如让自己的产品去说话来得实在。 二、陷入思维僵局 写作时候,你会围绕的你观点、习惯、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往往会把思维陷入进去,无法自拔。思维上会进入一个圈子里,这个圈子会让你的视野一下子局限于某个细微的点无法自拔。对于大局观的把控能力会减弱。我们可以对细节进行深究,但不能钻牛角尖。写作的思维是往往形成钻牛角尖的过程。 三、对于用户理解渐行渐远 你一定会为的观点进行力争,认为用户都是错的,我的产品设计这样的思维是对的。其实用户没有错,你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抓错了用户关注点。我们写作的时候往往以为对用户理解加深,实际上却越走越远了。用户理解不在于我们的blog文字表达,而在于产品本身的理解。 四、言过其实 写作过多会言过其实,这确实是现实。因为抓住用户心理,我们不得不加大例证的方向。然而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理论都会越挖越深。而我们对于这个理解会深信不疑,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而这种方法论产生后,因为脱离了用户和产品本身,所以不切实际。所以就产生了言过其实。 五、抓不到细节 对于很多用户体验的细节,也会抓错或者抓不到。大量写作的时候,会让产品经理抓不到用户体验细节问题。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下班或者闲暇时间去思考的。特别做了产品经理之后,产品经理思考点与技术、运营思维完全不同。产品经理要思考的点也会更全面一些。 反方: 一、总结问题和经验 写blog时候,你会这一阶段的思维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思维总结和经验过程总结中,你会继续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来,再思考更好点去做好产品。你写blog的时候,也是对你这一阶段的产品工作总结和沉淀的过程。我会把所有我所有的产品文章分门别类,然后便于我以后去看去查。回过头会发现那个阶段思维是错的,那么可以进行纠正的过程。 二、通过写作回忆工作流程和继续思考 回忆工作流程,会对产品经理工作进行再沉淀的过程。就像我们每天早上要看数据一样,我们的工作也会自己工作总结。写blog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的过程。回忆每一步细节,然后发现当时做的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进行记录。然后针对性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产品思维过程。做产品经理真的很难,不仅仅要懂的多,还要有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三、提生文字能力和沟通能力 产品交互文案是打动用户最多和最直接方式。当你设计产品专题页时候和banner页面的时候,就是考验你文案的功力的时候。包括很多细小按钮词汇用的不好,也会让用户流失。所以写作能保障交互文案的方向性。对于沟通能力,写作越多,你的表达能力也会上升。更利于团队成长。 四、微信公众号更像一个产品 现在写blog我们都会用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不是别的?因为微信公众号更像是一个产品。以前blog只有前台交互界面。但是微信公众号有自己的后台,我们可以像一个产品一样维护它。有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从数据上分析产品。有运营模块,我们可以提升产品运营的能力。正是有张小龙这样的大师,所以微信公众号不再是blog那种传统的承载模式,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产品。在做好自己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能力一种提升过程。 五、找到读者共鸣点,理解引爆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己浏览量的。如何找到读者关心的点进行引爆点尤为关键。你要找到读者共鸣点,就要深入的思考,哪些用户心理会让他们去分享你的文章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引爆点要符合微信传播逻辑进行传播。你的读者一定会有自己的一个特定小圈子。如果找对了用户进行引爆,那么你的流量就会上升,做产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最后通过以上正方和反方,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心理的答案。技术有0跟1。运营有数据作为逻辑支撑。产品对错在于用户的选择。 而个人认为要思考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是否利用空闲时间写作? 写作是否帮助你产品能力提升? 写作是否能带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