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意见》的出台被认为释放出强烈信号: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掐尖"择优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意见》发布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们,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大部分"佛系"家长表示强烈支持,而其他家长则认为,对于"备战"民校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有失公平。 回顾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民进公退"的现实,家长态度出现如此反差自在情理之中。但就个体而言,笔者以为,无论何种心态,在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意见》背后的深切用意并不难理解。 客观地说,自民间资本进入义务教育领域以来,国家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激励远大于制度约束。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一些民办学校在地方招生中一直扮演强势"掐尖"的角色。通过"优生源"换取"高质量"的教学成果,继而吸引更大范围内的优质生源,是民办学校越办越好的公开秘密。伴随着民办学校的高歌猛进,如何让孩子进入民办学校就读自然而然地成了许多家长最主要的焦虑来源。 这一切正极大地破坏着地方的教育生态。据笔者所知,目前许多民办名校的招生甚至出现了百里挑一的"盛况",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要想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间断地对着民办学校的招生标准"完型填空",从口语到奥赛,从兴趣到特长。为此,不少孩子的学习负担不得不成倍增加。 更为可怕的是,家长们的焦虑还会沿着孩子们的"升学链"反向传递,即要想考上好的民办初中就必须考上好的民办小学。有些家长甚至从孩子上幼儿园之日起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备战"。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培训机构怀着"想发财,吃小孩"的经营理念,通过贩卖民校入学焦虑,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家出台了"公民同招"制度,希望通过对生源的调控,从起点缩小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生源差距,防止"民进公退"现象进一步加剧,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剧场效应"。从长远来看,实行"公民同招",将使大量的孩子从"5+2""白+黑"等畸形状态中解放出来。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凭空产生。《意见》的出台旨在实现"公民同招",维护教育公平。基于当下的义务教育环境,家长应该也有必要读懂"小升初全摇号"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