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高鼎的《村居》将春风拂面,儿童放飞纸鸢的画面形象的表述出来。 这里的纸鸢就是风筝,中国的风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这是风筝最早的起源。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据史书记载,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转向娱乐。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之名。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风筝品种增加。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于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风筝的制作有几大派系。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其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硬翅、软翅、对燕、拍子、串儿、筒儿。 在绘制艺术上,它讲求"意匠"和"迷笔"手法。尤其是扎燕风筝,更采用拟人画法,不仅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法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时巧用的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 南通板鹞风筝 中国风筝素有"南鹞北鸢"之说。南通风筝,俗称"鹞子",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起源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发展于南通民间。 其制品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具有用料考究、工艺精准、整体协调性能和驭风性能优越等特点。南通板鹞风筝独具魅力之处是在风筝上安装了大小不等的"哨口",一旦放飞蓝天,"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 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他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 风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唐朝开始向世界流传。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挂着一只中国的风筝,旁边写有: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足见风筝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意义,现如今其中蕴含的文化仍焕发生机、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