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高等教育由两部分组成: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是芬兰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是芬兰高等职业教育的代表和象征。自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后,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果,对芬兰教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芬兰的经济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贡献。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多科技术学院为芬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产生背景 建设多科技术学院是芬兰应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最重要的贸易国苏联解体,给芬兰经济带来重创,芬兰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困难时期,失业率高达25%。为摆脱经济危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芬兰政府在极其困难的状况下,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原有的214所中职学校和职业学院逐步合并,建立多科技术学院,通过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1991年芬兰通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决定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在合并了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新组建了22所试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试点工作从1991年开始到1999年结束,这些院校中,通过检查验收的成为永久的法定机构。 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多科技术学院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地位。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开始蓬勃发展。 2003年芬兰修订了《多科技术学院法》,对多科技术学院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运营等做了详细阐述,具体内容包括办学条件、督导评估、行政管理、教学实施与学位颁发、学生、教师、办学经费等。通过法律形式赋予多科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芬兰再次修订《多科技术学院法》,通过法律形式赋予多科技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发布《职业教育与培训报告》,强调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将继续保持双元制发展,两者之间只有不同程度、学位职称和专业任务的区分。 從1995年到2007年,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人数增加了40倍,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占比达到46%。芬兰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基本概况 1.培养目标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多科技术学院法》明确规定了多科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广泛的实践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基础,了解本专业或行业发展状况,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终身学习、语言与交流表达和参与本领域国际活动的能力。 2.招生考试制度 (1)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中会考者或有职业资格证书者,均可申请报考多科技术学院。 (2)多科技术学院在招生方面享有自主权,有各自的录取标准,自行安排入学考试。 (3)学生通过全国多科技术学院联网申请系统投递入学申请。考生可凭据一所多科技术学院的入学考试成绩来申请多所学院。而学院则依据或参考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工作经验和兴趣爱好进行录取。 (4)学士学位课程不仅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且也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具有职业资格的成人学生和符合条件的国际学生也可报考多科技术学院;硕士学位课程招生对象则需要有工作经验。 3.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科设置为七大类:人文与教育;文化;社会科学、工商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技术、通讯和交通;社会服务、健康和体育;旅游、餐饮和服务。在此框架内,各个多科技术学院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当地社会需求和资源开设具体专业。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强化与工作、生活的联系。 4.人才培养模式 多科技术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约占95%,硕士生占5%左右。本科学制三年,为第一学习周期,完成学业可获得职业型学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取得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后,才有资格申请进入硕士阶段学习。 多科技术学院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若想取得学位证书,还必须参加一个与论文结合的项目工作,即所谓的"论文项目"。"论文项目"要求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如从事技术领域学习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依照企业或公司委托的具体项目去完成毕业论文,以此保证论文的实际意义。实习所得学分根据学科和学位的不同而不同。 5.任务使命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有两个重要任务使命,一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开展应用研发与创新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提高整个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2005年,芬兰在公共科研体系结构性发展的政府决议中提出建立并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这些在关键竞争领域的"卓越科技创新国际战略中心"(STI)是以商业和社会的未来需求为导向的。多科技术学院已参与这些中心的工作,瞄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组织建立发展网络,共同设立研发项目,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为区域创新做出贡献;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开展国际研发项目。学校还注重区域发展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 6.师资队伍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由全职教师、终身教师、兼职教师及其他人员组成,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执教资格证书(licentiate,相当于博士)。虽然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出现之初,不少教师学历不高,但是,在合并的头五年,政府大力鼓励教师攻读相应学位,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要求。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教职工的职称分为三类,首席讲师(约占实际员工的16%),讲师(约占实际员工的60%)和专职教师。首席讲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者执教资格证,三年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学培训。讲师也必须有三年工作经验和教学培训,还需要有硕士学位。 7.管理体制 芬兰的多科技术学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就学校举办者而言,市政府约占30%,私人组织约占60%,基金会约占10%。就具体管理而言,教育部负责多科技术学院的大政方针。举办者(市政府、私人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学院董事会参与管理。学院享有办学自治权,在学位项目设定、教学大纲设置、学位要求、招生、师资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大学自主决定。按法律规定,多科技术学院设董事会和校长。学校设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在学校内部事务中校长掌握较大的权力。 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多科技术学院进行监督、评估。自1994年开始,教育部对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目标和绩效管理。学院提出一个阶段目标计划并报教育部批准。教育部按该目标计划考核评估学院。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利用专门的"监控和评估数据库"(AMKOTA),来监督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活动。此外,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不定期地对多科技术学院进行综合或单个项目评估。 8.经费投入 多科技术学院的经费都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57%来自中央,43%来自地方;学院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和从事研发所得也作为办学经费的补充。中央政府拨款分为三部分:生均经费、项目经费和业绩奖励经费。多科技术学院对芬兰和非芬兰籍学生均免收学费。 四、芬兰多科技术学院成功经验的启示 1.切实实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實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设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去行政化,弱等级化,实行现代人事聘任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构建科学、自由、民主的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 2.办学活动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首先是要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尤其是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次是开展应用研发与创新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办学过程中,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强化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研发项目和创新活动要与区域产业深度契合,与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通过办学,为本地区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切实促进本地区人口就业,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既能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属性,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享受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又能享受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在经费投入方面,中央财政要大力支持高职院校,重点支持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师资提升、设备设施升级;省市地方财政要增加财政预算,提高生均拨款标准,降低学费标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学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待遇,增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满足高职院校层次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5.加强科研力度 在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师资水平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引导、鼓励、支持教师切实加强科研。通过科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6.优化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层次 以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速构建由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组成并相互贯通的全系列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着力发展大专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尝试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以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