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以审美为导向的技校古典诗词教学


  摘 要: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一直处于困境和争议中。技校语文基于其教育阶段、生源素质等特殊性,应该寻求古典诗词教学的突破。本文将审美教育引入古诗词教学中,回归诗词本身,以审美为核心,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维度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诗歌美,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技校 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和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在"教"与"学"中墨守成规非但无法取得教学效果,反倒将学生越推越远。因此,寻求古诗词教学的突破,让学生进入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美,无疑是颇有意义的教研课题。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件干枯的东西。"古詩词与审美教育血缘亲近、天然融合。技校语文教学中应该更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审美意味,扭转固有的应试教育思维,开创别开生面的教育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歌美属于每一位学生
  中国历来有"诗教"传统,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美属于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词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然而当前技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学生文学基础薄弱,加上进入技校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态度不认真,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我掌控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差,更无法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训之间平衡。
  2.对古诗词学习兴趣淡漠
  相对于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今天的社会处于高度物质化时期。人们拥有着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却比以往浮躁了许多,再也无暇感受木心先生所谓的"从前慢"。不少学生对网游、动漫等快餐文化无比喜爱,根本无法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一首诗。
  3.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古诗词功利教育
  学生基本都是从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在应试指挥棒下,教师重翻译、重背诵,轻审美、轻诵读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教条式分析艺术手法,不重视意境体会、思维引导,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中不爱学古文、看见古诗词就厌烦的情绪普遍存在。
  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认定技校生学不好古诗词、缺乏审美能力。朱自清先生说:"青年人虽然不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不容乐观的学情更要求诗歌教学要有新突破,努力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从抵触到接受再到乐学,在教师的引领下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以审美为导向的古诗词教学
  在古诗词中坚持审美导向,要求我们彻底扭转教学思路,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文本,进入意境,进入情境。
  1.总体思路:轻局部分析、重整体感知
  一首古诗词构筑了完整的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感情,传统教学往往习惯于局部、肢解式的分析,强调文言语法知识,忽视整体性的感悟,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也不符合诗歌的鉴赏规律。以审美为导向的古诗词教学,也是回归诗词本身,重整体感知,轻局部分析,弱化语法知识,只要能将诗词读懂读通即可,多用比拟少用分析,多用感性描绘少用理性议论。
  2.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来引导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是引领者和启发者,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启发学生通过作者的生平、人生经历等初步了解诗词。同时,教师又是一个探索者,和学生一起探索诗词精练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新发现,并为这种发现寻找例证,从而全面地感悟古典诗词。
  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二者是双向互动的主体间性关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主体性相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是诱发学生(客体)主体性的主体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形成融洽的整体,教师可与学生分享人生感悟,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
  3.以美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
  (1)回归诵读传统。从古至今,诵读都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感,极力倡导"美读",他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钱理群先生在北大附中开讲鲁迅作品时,曾把鲁迅《野草》里的几个片段辑成一篇《天·地·人》的短文,让全班学生站起来,放声吟诵,并告诉学生:"不要去分析,不要去想这些文字表达了什么段落大意,什么主题思想,只管高声朗读,你就会进入一个生命的大境界。"
  古诗词音韵和谐、平仄相倚,是天然的优秀诵读文本,反复诵读所获得的节奏美和音调美是最直接的美感来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指导、练习诵读,激发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愉悦诵读,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音乐美,教师再加以示范、指导,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赏析性点评,点拨学生理解作品含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又能加快学生背诵速度,枯燥的古诗词学习由此演变成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
  (2)让古人走近青年学生。语文教师本身除了需要具备文学修养和审美力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抗拒古诗词的很大原因在于与诗词产生年代相隔久远,与古人心理隔膜。
  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是了解。青年学生与古人之间获得"共通感"与"同情"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作者,让古人走近青年学生。古诗词能历久弥新其实正是得益于它里面有"人"——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如思乡之情、征夫之怨、爱情之喜、还乡之怅、怀才不遇之愤以及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与浩叹等等。
  审美属于情感范畴,教师在课前就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充分的阅读和准备,以生动丰富的史实带动情感认知,让学生找到与古人心灵的契合点。例如李白,其诗的豪迈之气首先源于其个性的洒脱、不拘小节,他仗剑行侠、一生漂泊、怀才不遇的种种经历正是其诗歌内容的源泉。例如杜甫,其"沉郁顿挫"并非天生,读其早期的《望岳》,应该让学生知道,即使是杜甫也有与大家一样,快乐并对未来豪情满怀的青年时代。所谓"文如其人",学习古诗词不能只见文不识人,割裂了人与文,即割裂了古诗词的情感脉络。
  (3)創设情境,启发想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它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满足。古诗词课堂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就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来实现,让课堂整体呈现美的质感。
  ①善于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将音乐导入课堂。不少古典诗词本就可配乐而歌,比如柳永词就是当时坊间的流行音乐。将与诗词情调一致的歌曲引入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进入审美心境。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可以将气势豪迈的同名歌曲导入,让课堂一下子进入热血沸腾的环境中;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通过邓丽君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引入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而推进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制作精良的PPT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配乐朗诵,实现视听立体化,如身临其境,体会诗歌意境。
  ②启发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美。古诗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步入诗境,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识其人。例如诗经《岂曰无衣》,一场距离现今时代遥远的战争,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依托在影视作品和游戏动画中的经验,回到古战场,感受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同仇敌忾。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作为一首画面感很强、情感饱满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排演情景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续想(写)诗后内容,调动思维和想象。
  (4)比较品读,适当开展专题研究。相同题材、相同流派、相同情感内容或不同流派、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都可放在一起比较,在比较中见诗意、见趣味,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品味艺术手法和审美特点。例如教材中婉约词代表《雨霖铃》和豪放词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年轻时的《望岳》和年老时的《登高》,岳飞同样体现隐忧时事、壮志难酬却风格迥异的《满江红》和《小重山》都是绝妙的分析比较范本。
  在比较品读的基础上,在文学素养较高的班级,还可适当开展专题研究,由某一首诗词向外拓展,或者由某一类诗词进行归纳探究,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主体性和学生接受的主体性,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交流,进行审美再创造。
  总之,古典诗词教学不应局限于对前人留下文学作品的解剖、分析,而应该真正成为一个美感教育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完成对一首经典诗词的品读、鉴赏与再创造。技校生接受美感教育,能使他们拥有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困难、人生挫折。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孙绍振.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兼评教师"首席"论[J].语文建设,2005(2).
  [3]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3).
网站目录投稿: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