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别把心理学的道理当成一种绝对要求


  (文:武志红)
  老有人说,武老师,看了你的文章,以及其他心理学的文章,我压力好大。特别是一些做妈妈的,容易有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我以为我懂。我知道,她们是将这些心理学的道理,当成了对自己的一种绝对要求,这种要求,让她们有压力,如果做不到,则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这些,聊开了,我才发现,其实我不够懂。
  这位朋友,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她原来也是心理学爱好者,读了很多书,现在为了女儿去上一些华德福的课程。但听了两节课后,她落荒而逃,不敢去了。
  问她为什么?
  她回答说:第一,她发现知识太多;第二,她发现自己做错了很多,如果将华德福的那些知识当做标准的话,她的孩子并不算养得好,而她这个做妈妈的,更是做错了很多。
  再仔细聊下去,发现她的逻辑可以概括成这样三句话:
  1)所有知识我都得掌握;
  2)所有知识我都得使用;
  3)所有使用我都得正确。
  这种有些极端的表达,其实是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即,我是一个全能妈妈,我要知道所有对孩子好的知识,我还要将这些知识都运用得当。
  如果光这份全能自恋,那问题还不算大,关键是,如果知识没掌握、有了好知识没使用,或使用不正确,那都会引出她一个可怕的感觉:你这个人是错的,既然错了,你就没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
  将这一点谈透后,她总结说:就好像,每一件事都决定着你的生死,如果对了,你就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错了,你连存在的资格都没有。
  明白这一点后,立即对她的一个感觉"我永远都是对的"有了谅解。因为,若不能坚持这个感觉,她瞬间就会转入自我崩溃。
  当有这样的感觉时,"对事不对人",就是一种不可能了。
  讲完这些,她安静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看着她,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告诉她:你无须努力,已是最好(大概意思,当时那句有点煽情的话记不准确了)。
  这句话触动她,随即,她说,她看到一个巨大的心脏,它像一个纺锤形的钻石,位于世界的中心。
  这个意象,给了她很大的安定感。记得,艾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到,他29岁开悟前一夜,就看到了一个钻石的意象,后来他知,这就是所谓的自性。
  我们每个孜孜以求的生命,都算是迷失的吧,以为必须做些什么,才有资格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都有很美的内在。自性,在每个人心中。
  说到这儿,有些高大上了。说说写此文的初衷:希望大家,特别是我一再写到的妈妈们,不要把我的这些文字,当做对你的一种绝对要求,你必须做到,否则就不是好妈妈。
  自我成长之路,是一条很长的路,虽然自性在我们心中,但全然证到它,那很不易。在这条长路上,先将我的这些文字或你听来的读来的道理,当做知识好了,只有当这个知识,和你的生命体验结合以后,才变成是你的。那时,你会知道,这不是什么要求,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
  或者,即便你把这些当做了一种要求,你想做到这些,但请记住,当做不到时,不要对自己进行严重的自我攻击。最少,当自我攻击发生时,请知道,这并不是什么真理。
  写这篇小文,也算是免责吧:)我其实一再声明:我只是一个好奇的人,将我看到的人性奥妙之处写出来,但我自己都未必能做到,更没有想过,拿这些道理去要求大家一定做到,先看到就好。
  (自性: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Self),是四大原型之一。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自性也就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网站目录投稿: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