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应该立足于市场潮头?是1999年房改政策改变之后新就业的年轻人吗?他们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赶海人"。 在2008年高密度的记忆中,如雪般纯净的片断是一次赶海的经历。 清晨,北戴河燕儿窝海滩人影幢幢,大家提着小桶儿,拎着小铲儿,光着脚丫儿,寻觅着那沙濉上的小罅儿,刨上两下子,扒拉出横钻斜跑的小螃蟹儿,煞是快活,或者单看那些稍有经验的老手,在沙窝的浅水里用小网兜左右拨拉,问或便能捞出一两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等到海滩上洒满金色的霞光,不管收获的大小,每个人都一脸喜色,牵着悠长的影子,踩着柔软的沙子雀跃而去。 我没有考证过"下海"一词的词源到底出自何处,但我一直想赋予"赶海"以新的词义,因为那种愉悦体验总让我觉得似曾相识经过后来的反复回放和比照,那种体验终于逐渐清晰起来:在牛市中操作股票时曾有过类似的感觉,"赶海"的快乐都来自一种大自然的恩赐,来自轻松的收获,以及财富的增长。 云卷云舒,潮涨潮落。每一个清晨,燕儿窝都会敞开胸怀,迎接一批批赶海的人。我们身处的市场社会,何尝不是那燕儿窝海滩?有人捉着小蟹,有人捞着大鱼。还有的人只是驻足眺望那觅食的海鸟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了些收获。 每一次金融海啸的到来,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市场社会的贫瘠,曾经丰腴的海滩显得有些荒凉。而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抢着风头的经济学家、很有派头的企业家、以及有些滑头的地方官员,都纷纷祭出或舶来或土创的理论,联系或普遍或个别的实际,会诊见衰的经济脉相,寻找着能提气安神的方子。 我希望所有人的方子都能有效,我更希望2009年第一个交易周的阳气能生生不息,以致全年的行情都可以牛气冲天。但作为不会滑头、没有派头、抢不到风头的一介草民,我总觉得大亨大师们在自己提气安神的方子里有所忽略——在一波又一波的"赶海"人群中,我们缺少意气奋发的"少年群体"。 所谓的"少年群体",就是那些在1999年国家房改政策改变后新就业的青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惠民工程莫过于两条:一是农民有了地,二是居民分了房。这两奈的本质是国家费源对公民的平等配置,然而在1999年,福利分房政策被取消,制度设计的货币化分房在大部分单位也没有得到落实,甚至集资房也被叫停,从而使此后新就业的青年成为当前中国没有享受到平等物权的一个群体。 由此,"少年群体"成了被改革开放遗忘的部分。在价格昂贵的商品屠面前,他们或向父母伸手,沦为"啃老族";或向银行举贷,沦为"屠奴";或干脆打消购屠念头,阿Q成"月光族"。在有人因倒腾"福利房"、"集资房"而住进别墅时,"少年群体"却在苦苦地为"平方寸"而打拼。该倒腾的倒腾完了,买不起的依然买不起,关联产业达50多个的房市就此戛然休克。 房市不振,地方财政和关联产业都难以闯过2009年"极为困难"的重重难关,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将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撑。窃以为,经济适用屠并不能彻底救房市,要救房市必须坚持平均享有物权的原则。重新研究房改政策,使"少年群体"这一个最庞大。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能真正立足于市场潮头。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梁启超先生百年前的疾呼至今仍振聋发聩。让更多的少年去"赶海",是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愿那时的市场就像燕儿窝海滩一样,不收门票,童叟无欺,成为一个普惠天下、洒满霞光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