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南京市关爱抗战老兵现状及对策


  汤昕晖 张美佳
  【摘 要】南京市抗战老年已经是耄耋之年,目前社会上对老兵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关注甚少。本文将从南京市大学生团队关爱抗战老兵的视角出发,通过大学生定期上门陪伴老兵,发现目前南京市在关爱抗战老兵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对于老兵精神上的关注、缺乏专业且定期的陪护以及重关爱形式,轻关爱质量等。在此基础上寻求关爱抗战老兵实际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的对策,以期提高老兵在被访过程中的幸福感,同时使年轻大学生体会并学习老兵身上所具备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南京市;抗战老兵;实际需求
  抗日战争是我国经历最深刻,規模最大的一次外来侵略战争,当年参与战争的中国军人现已然蜕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存世的老兵现已都临近百岁。目前,有许多社会组织,基金会及民间爱心人士对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开展多次冬季和春季关爱老兵的活动,基本解决老兵物质需求,但在老兵的精神需求上却甚少关注。现在社会上所开展的项目多存在活动内容单一,精神慰藉不足,缺少专业性及缺少对老兵自身价值的开发和对老兵精神的宣传、传承的相关活动。如何满足老兵精神需求是现阶段急需完成的任务。
  一、南京市抗战老兵界定及现状
  南京市抗战老兵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在正规或者其他对日作战的部队中担任文职工作、后勤、情报、医疗,且实际参与前线,后方与沦陷区针对日伪的抗战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南京定居生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退伍军人。截止2017年底,由南京1213关爱老兵同盟统计,在南京生活且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人数在61位左右[2],年龄普遍在95岁上下,人数锐减速度加快。这些抗战老兵原多为国民党退伍军人,国家甚少关注。
  在南京的抗日老兵分为三块人群,一是居住于社区养老院中,由专业的社工和管理人员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二是居住于原本的家庭内,由子女照顾,这类老兵普遍生活水平较高,三是独自生活在家中的空巢抗战老兵,因身体不便,又无子女照顾,与外界甚少交流,这类老兵有些并未登记在册,未享受国家社保,只归属于普通老人,生活艰难。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登记在册,却缺乏与外界联系,没有子女照顾的抗战老兵(无党派区分)。这些人普遍没有固定工作,晚年没有相关的经济抚恤,拿着国家所给予的社会最低保障金过活。2014年南京市政府正式对国民党老兵登记并纳入分类保障,他们的生活状况才有所好转,同时,民间机构和爱心人士也纷纷给予帮助。
  二、外界对老兵的关注
  (一)社会关注
  近年来,对于抗战老兵的关注有所下降,从论文的数量以及有关老兵的报道中看,2015有关抗战老兵的论文有将近380篇,2016,2017年普遍只有50多篇,社会对于老兵的关注度开始减弱。在大多数论文中可以看出,社会主流导向在于挖掘老兵口述史。现有的老兵年龄大都趋于95岁,临近生命的最后的一个阶段,纪录口述历史,这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在企业方面,国内企业注意到了老兵是中华民族脊梁,关爱他们并传承他们的精神就是在打造品牌历史,维护传统文化,由企业带头,让更多人加入起来,如北京福田汽车组建阅兵保障车队,圆满完成胜利日阅兵外事用车保障任务表彰大会暨福田图雅诺胜利体验之旅。南京市民政局优抚处也加大对于原国民党老兵的优抚等级,每人每月救助金由2180元提高至2370元,使不同党派的老兵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优待,同时,对于孤寡且经济有困难的老兵优先安排进入敬老院、福利院供养,并鼓励社会组织进行捐款和帮扶救助;住房困难的老兵,纳入保障安居房工程统筹解决,基本满足老兵在物质上的需求。
  (二)社会组织及基金会项目对老兵的关注
  "铁血老兵公益基金组织"于2013年12月在河南省襄城县举办了"2013温暖老兵"活动,该活动由来自北京、河北、山西、湖北及河南省的志愿者对襄城县的11位抗战老兵进行走访慰问,了解老兵的身体及生活情况,倾听缅怀战争往事。"优速快递"公司于2014年4月启动了"关爱四川抗日老兵"活动。该活动主要内容是对原四川抗日老兵走访慰问、发放"致敬礼金",给予生活补贴。芜湖"心连心"爱心协会于2014年7月举办了"向老兵致敬"的活动。在腾讯公益平台,关于抗战老兵的筹款项目多为物质捐赠,活动方式以短期陪伴为主,如老兵万岁项目(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发起),主要为百岁老人过百寿宴;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为老兵送去生活保障金,主要提升老兵生活质量低的现状。目前南京主要有自发组织的"1213志愿者同盟"、"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黄埔同学会"等,他们走访现存抗战老兵、援助大屠杀的受害者,为关爱老兵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大学生社团活动
  现在南京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对老兵开展上门慰问的志愿者活动,如南师大致远社对老兵所在养老院定期开展老兵关爱活动,并记录老兵口述的故事在校园中传播。大学社团开展此类活动,意在补充现今大学生对于抗战所带给我们民族的痛苦的淡忘及如何理解和平年代中抗战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出现,填补了老兵长期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空白,丰富了老兵的老年生活。老兵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面对面与志愿者交谈,相对于查阅当年抗战历史资料来说,无疑是对大学生最好的爱国教育。
  三、南京市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于老兵精神上的关注
  现在南京市运行的关爱抗战老兵的项目及活动多数停留在满足老兵物质需求的层面上。从实际情况看,抗战老兵的基本生活保障已经得到满足,再多的物质关注对于他们来说,能收但是不能用,晚年的生活已经不追求生活的富足,而且需要家人或者义工等的陪护,与老兵聊一聊关于当年的峥嵘岁月,来实现人生价值。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老兵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被满足时,就会往上层需求跃进,精神方面的需求才是现阶段老兵的实际需求。现在的南京市关爱老兵项目存在关心全国老兵的需求导向——基本生活保障,而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别。现存的老兵都已经进入人生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关注老兵的精神需求刻不容缓。从物质关注转向精神关注,是现在所有抗战老兵公益项目急切需要转型的方向。
  (二)缺乏专业且定期的陪护
  陪护老人(心灵呵护服务)是一项专业的社会工作,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及社工无法针对有精神方面需求的老兵提供对口的服务。建立一支受过专业培训的义工或者志愿者团体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现在南京还没有一支专业的心灵呵护团队来陪护抗战老兵。满足老兵的精神上的需求,就是在为老兵每天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对于仍健康的老兵来说,生活有盼头,有与人交谈的乐趣,才能使他们愉快的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相對于身染疾病的老兵来说,获得精神上满足,能使身体获得轻松,获得免疫力,抵御疾病带来的折磨。
  (三)重项目形式,轻服务质量
  现在对于老兵的生活保障越来越关注,这也有赖于社会人士和社会组织极力向政府发声和进行上门探访老兵活动,使全市的老兵都能享受到国家应给予的保障。但是从实地探访中看,大多数探访老兵的社会人士或者组织频繁去老兵居住地探访,过多地注重项目宣传效果,老兵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以养老院为例,很多老兵在一周内多次接受不同组织或者个人的探访,为本来年事已高的老兵带来困扰。每次来访,老兵会产生对来访之人的焦虑感,更重要接待的是不同的团体代表。有些养老院注意到探访频率多的问题,采取了上门预约的方式,但大多数养老院本身管理体系庞大,且人员流动快,没有采用上门预约,老人会出现一天之内接待数次的情况。如何让固定人员及组织定期且有质量的探访老兵,来释放老兵内心因甚少与外界交流所产生的压力。这是现在关爱老兵组织需要考虑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组建一支定期且专业的心灵呵护团队
  想要满足抗战老兵的精神需求,需要组建一支针对老兵,做定期的心理呵护服务的团队。老兵的主要属性依旧是老人,且针对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兵可以使用相对应的呵护方案,十方缘基金会专门针对老人设计了一套心灵呵护的方案,主要的手段是祥和注视、动态沟通、经典诵读、音乐鉴赏等手段,与老兵进行深度的心灵沟通,在实际的操作中,受到老人及其家人的高度评价。这一套程序需要组建组织和团队,利用组织的形式来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老兵对于首次遇见的志愿者心存芥蒂,无法开展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所以要求志愿者长期针对一位抗战老兵进行服务,但是社会组织招募社会人士担当志愿者,志愿者会存在因自身工作原因,无法长期履行志愿者任务,会导致呵护服务停摆。大学生组织或者社团拥有长期稳定的志愿者,且组建资金及日常耗费少,且现今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只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够很好为老兵送去优质的服务。这样高校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一套针对老兵的呵护方法,为针对呵护抗战老兵的社会组织及公益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规范探访,提升有效时间
  南京老兵的管理权都在社会组织中,大学生社团作为辅助的关怀老兵团体上门为老兵进行呵护时,需要经过当地居委和社会团体报备。大学生关爱老兵团队应该建立起针对固定的老兵进行陪护,并和社会团体签订服务协议,以免其他学校团体及社会人士来对老兵进行过度探访,提高关怀的有效性。老兵的年龄普遍较高,长时间陪伴会造成其疲惫,根据成熟的老人陪护体系,陪伴2小时为宜。但是部分老兵因长时间与外界甚少交流,就会出现与志愿者畅谈的情况(一般超过三小时)。这时候就要对于老人说明,今天的服务时间已经到了等委婉之词,帮助老兵平复心情,离开时,也不要给老兵下次会来的承诺,以防因老兵健忘而打组织电话,造成组织无法回复的情况发生。
  (三)尊重老兵"尊者"身份地位
  现有的心灵呵护的技术的主要面向的是老人群体,但是抗战老兵除了老人的属性外,其年轻时抗战经历是值得挖掘的潜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实地开展呵护服务时,志愿者与老兵交谈过去的作战经历,志愿者都提及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和现在生活的安逸有了深刻的认识。心灵呵护服务主要是志愿者与老人进行深度的心灵沟通,与一般老人陪护结束后不同的是在于一般老人的服务停留的在单向,而老兵的陪护双方各取所需。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向别人介绍服务老兵时的感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呵护老兵的服务中来。所以针对老兵的心灵呵护要考虑双向原则,老兵在接受服务时,让其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弱势群体,而是一位教化现在年轻人珍惜眼前生活的老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光强,优抚抗战老兵刻不容缓,2015.2
  [2]赵国明,带着英雄遗愿,江苏籍抗战老兵齐聚南京,洪鸿,2017.07
  [3]龚保华,抗战老兵:见证正义的胜利 ——《抗战老兵口述史》主编曹保明谈抗战老兵精神,2015.9.3
  [4]南京提高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救助标准 每人每月2370元,南京日报,2015.08
  [5]郭薇,百岁老人—曾经抗战流血,如今行善助人,2016.3
网站目录投稿: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