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中班了。最近教室外贴出一张参加兴趣小组的通知。仔细看了一下,有幼儿英语,幼儿舞蹈,幼儿图画,国际象棋,蒙特梭利教育活动课程。对于最后一个项目我实在是无知得很,咨询老师的结果是数学。在教室门口我看到有不少家长很犹豫,仿佛不上兴趣班便对不起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孩子的美好前程。而我当时就表示全部放弃。在老师奇怪而狐疑的眼光中我牵着孩子的手坦然离去。 其实我并非不希望儿子成才,只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发现他对哪一项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盲目选择的结果可能是半途而废。不管是英语,舞蹈还是蒙什么活动,这些都不重要,我只希望他能享受到幼年时应该享受到的乐趣,双休日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不必为了如何识别英文字母或是怎样画好妈妈的脸而头疼。 的确,从本心来说,我也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同许许多多家长一样,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自然而然地便转嫁到孩子身上。只是每次听到一些父母向我讲述为孩子描绘的美好而伟大的蓝图,心里总是涌起难以名状的悲哀。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津津乐道?是什么剥夺了孩子们本应该享受的童趣? 我一直以为,有了孩子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听听童言解解闷,和孩子玩玩游戏,尽量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与宽松的空间,享受一下大人世界里所享受不到的童真的乐趣。现在儿子能认识数字,可以从一数到一百,可以背几首唐诗,可以复述故事背诵儿歌,可以画出一辆歪歪扭扭的汽车,体格健全智商正常,我对此已经很满足了。这样的状态正是我所期望的,自然,单纯,自在,轻松,在玩耍中增长见识,在嬉戏中发展智能。希望他将来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能感到开心和满足。 贾平凹说,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一事无成,只要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育儿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如果孩子是小树苗,那么家长只是给这棵树苗提供生长空间的土壤,提供足够的阳光雨露。能长成参天大树固然好,但若一生庸碌无为,他也依然是我的孩子。我宁愿让他自然而然地闪烁出生命的光亮,也绝不愿在他成长过程中采取一些偏激或急功近利的畸形教育方式。我只要他在快乐、平安、自然地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懂得什么是道德、原则、正直与奋斗就好,即便平庸一点也无妨,因为这些比什么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