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没让曹植当接班人 曹操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了。在每次作战之前,他都要对军队做有素的训练,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他更是反复认真地观察、考量,最终立了长子曹丕为王储。实际上,曹操喜欢曹植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曹丕。曹丕和曹植呢,都是曹操的副老婆生的。曹丕文武双全,聪明颖悟;曹植自幼聪慧,落笔成文,纯粹一个少年派作家。曹操看哪个儿子都不错,但接班人只能有一个,必须从中取舍。诚然,起初更多的时候,曹操还是特别向曹植这边倾斜的,尽管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他曾以为曹植是诸多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之人。不难想象,他对此儿是寄予了厚望的。可遗憾是,最后曹植还是被淘汰出局了。 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不假,曹植这个人有不少文人身上的浪漫主义情怀,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无论是从他的工作团队来看,还是从他的性格与政治头脑来讲,与其大哥曹丕相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咱先看看曹植的团队,包括他老师"恃才放旷"的杨修在内的丁仪等人,那简直就是一个"编辑部的故事"。这些人什么诗词歌赋了,文章谜语了,答疑解惑了,无一不通。可就有一样儿,政治灵敏度差,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政治智商低。要想在政界混,如果这个"点"低了,它还真的不行。再说了,就丁仪还擅长些政论吧,他又是那个曹丕的眼中钉,时刻都想除掉他。谁叫他是文学派曹植的亲信呢。 曹植的领路人杨修,平日里只顾教他如何应付魏武帝的小测验了,经常靠耍点儿小聪明过关。杨修每天都咋咋呼呼的,见飞来个鸡毛,马上就告诉大家那就是令箭,总是忘了鸡毛下面还有张"暗红"的底牌。在多变的政场,什么如何设局了,如何布防了,又如何拆招了,所有这些黑洞,连他自己都没整明白,更何况是他的学生曹植了。且看人家曹丕的团队,个个都是文韬武略,身经百战,下过基层的精英,既有心机,又有计策,一流的暗算专家。就是有一次吧,曹操要带兵打仗去了,其儿子等一班人都来为他送行,曹植呢,即兴为曹操朗读了一篇文章,大家都为他的用词华美而鼓掌,也算是出尽了风头。正当曹丕感到失落之际,他的亲信吴质却对他耳语:"王当行,流涕可也。"看这招儿绝吧,别的什么都不用说,你只管在一边落泪就行了。果然,曹操看了,那感动的是稀里哗啦呀,看来还是大儿子心疼我,舍不得我呀!小儿子只知道玩虚的! 从此看出,什么样的师傅带什么样的徒弟。曹植不仅缺乏政治头脑,而且还多了些杨修身上的张扬,以及文人墨客的狂放,这在政场中对他的前途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他不会看"风向"。一次,他居然驾着马车在皇帝的御道上奔驰。这在圈内外的人看来是很扎眼的啊,仅吐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很容易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这小子真是无法无天,竟然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这不是凌驾于领导之上吗?曹操本就生性多疑,虽然曹植是他的儿子,但这种招摇,这种对权欲的挑战,会让他很不舒服,甚至是大怒。尽管曹植是无心的,还是会激起千层浪的。所以,曹操来了个杀鸡吓猴的招数,先重罚了曹植,而后,就立刻让曹植的司机和车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从他眼前永远地消失了。 曹植聪明,但缺乏的是政治智慧,按说从这次事件中能看出一些端倪,也能嗅出浓烈的政治血腥味。他就该吸取教训,收敛一点儿,低调一点儿。可我行我素的性格使然,好了伤疤哪管疼啊,爱咋地咋地。有人该说了,也许曹植根本就不想当那个接班人。错了。他对前途也有过美好的憧憬,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但他政治意识差,简言之,他不适合做一个管理者,因为他连自己和自己的家属都管不好,哪里还谈得上管理一个国家了。上次的事还没消停多久,这不,曹植的老婆崔氏便"衣绣违制"地到处游逛。结果,又撞在了曹操的枪口上。盛怒之下,曹操立即下令,把这个禁令的女人给砍了。这难道不是做给他曹植看的? 曹操也舍不得放弃这个满腹经伦的儿子。有一次,他打算让曹植带兵去打仗,这足以说明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是其他人巴不得的机会呀。然而,出征前,他却喝得烂醉如泥,曹操几次差人催促,但就是叫不醒他,这令曹操大失所望。这就是曹植自己不争气了,怪不得别人。不是没给你机会,是你没抓住机会,没好好把握和利用机会。曹操把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连在一起,对曹植的印象就差到了极点。他感觉还是曹丕拿他当回事,不仅会看头势,能认清形势,懂得尊卑长幼,而且还谙熟进退之道。再加上古代人"立子以长"的传统观念,又使曹植减分不少。因此,通过综合评估,曹操还是没有选择曹植做自己的接班人,这或许也是他的英明所在,是曹植的政治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