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业百强、美国90%医院药品及营养食品的供应商、《财富》榜上前20位…… 盛名之下的卡地纳健康集团,从"不性感"的经销生意起步,完成了多次跨界轉型,成为美国医疗界"最会做服务的经销商"。 诺特伯特戴着头盔面罩在橄榄球场上穿梭,远处,队友沃尔特正在被敌队疯狂追赶。混乱中,他敏捷地甩掉几人,随后向诺特伯特传球。这位六旬老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冷静而果决,求胜欲强烈。 这一幕发生在2003年,诺特伯特刚刚摘掉美国光纤网络服务公司的CEO头衔,加入沃尔特麾下,成为卡地纳健康的一员。这场球赛也让他见到,美国第二大医疗服务集闭的领袖沃尔特,与年龄不符的硬郎体魄与王者风范。 从食品经销商到药品经销商,最后转而成为医疗服务商,卡地纳集团的每一次转变,在沃尔特看来,或许都不会比一场橄榄球赛难。可实际上,在复杂且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卡地纳健康能以药品配送切入,自建生态,这并不简单。 沃尔特是自信骄傲的胜者。2017年,卡地纳健康在《财富》500强中的排名首次超越IBM,位居第14位。它的成功在提醒着大家:医疗行业需要被重新审视。收购来的传奇 华尔街的投资者对沃尔特又爱又恨。 随着卡地纳健康业务越做越大,买了股票的他们都从中分得了一杯羹;但沃尔特的不可把控,一味收购,又让他们感到不安。即便他们不断高喊:"沃尔特一味地进行并购,导致集团过于庞大、风险极高,未来不可期",这位领袖也丝毫不为所动。 从一开始,沃尔特就是天生自信、果决的领导者。 1971年,美国掀起了食品运动,人们开始追求食物品类的多样化与口味的丰富。彼时,沃尔特早已结束他在美国航空公司罗克韦尔的工作,并且完成了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满腹理论知识正无处可实践,于是想在一路向好的食品销售市场试水。 可机会在哪里?在食品加工厂工作的父亲,带来一条消息:一家名为卡地纳食品的公司愿意接受收购。显然,比起创业,收购一家现有的企业,发展更为容易。 当然,沃尔特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或许会带来一些经营风险,但这个"躺着赚钱"的好机会,绝不能错失。美国食品销售的几家巨头,明显已经开始整合行业资源,准备"大捞一笔",小玩家要是再不入场就来不及了。他用自己的坚持与果决,获得了哈佛校友资金上的支持。收购卡地纳,成为了他走向传奇的第一步。 事实证明,食品销售行业的整体形势大好,卡地纳食品公司稳步向前发展,更是在1983年成功上市。 正如他坚持借钱入场一样,沃尔特退出食品销售行业的果决也令人咋舌。 短短几年时间,食品销售行业巨头凭借其资金与规模优势,不断挤压卡地纳食品公司的市场份额。沃尔特意识到,如果不找好应对措施,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被淘汰。 既然食品不好卖了,那就卖好卖的东西。 机会说来就来。在医改和技术的推动下,美国医药行业增长迅速,新药源源不断地出现,需求端的热情只涨不降。沃尔特更是发现了药品和食品之间的共性——两者都是刚需,销售方法和仓储环节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于是,他"故技重施",不断收购合适的药品公司,在卡地纳食品的基础上拓展药品销售业务。 同样是从收购开始,这次打入全新领域,沃尔特可不想再受制于行业巨头。所以在药品销售行业鲜有巨头之时,他就立志要将规模做大,收购更多药品公司,取得特殊药物经营权,形成优势先发制人。 1988年,沃尔特就彻底卖掉了食品业务,完全投入药品销售行业,成为了"一方霸主"。2年后,药品销售行业的巨头之间开始进行横向并购竞争,甚至开启低价竞争模式。沃尔特再次先人一步,以收购美国医疗企业Medicine Shoppe为标志,打入产业链上下游,完成纵向并购。他通过增加Medicine Shoppe的健康检查、护理中心服务,把卡地纳公司打造成了医疗集团,并改名为卡地纳健康。 此后,卡地纳健康维持高增长态势,营业额平均年增长率达42%,成为了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传奇大佬"。那些华尔街的投资人,早已捂着被打肿的脸,不好意思喊疼,也几乎不再向沃尔特呛声了。给医院"治病" 2016年,沃尔特从卡地纳健康退休,进入百胜集团任职董事会主席。尽管这2年他几乎没在公众前露面,但是百胜集团业绩下滑颓势在2016年就画上了句号,转而一路攀升。 时年74岁的沃尔特。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让百胜集团走出低谷?至少,在卡地纳健康从药品经销商到医疗服务商的转型中,可以窥见他对行业变化的敏锐度,高于常人。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医院众多,人人都抢着做医院的生意。可惜大多数玩家都只会重复老一套销售打法,除了卖药卖器材,没什么新花样。 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沃尔特开始着手制造新的优势。为此,他买下了软件公司Pyxis,优化卡地纳的药品配送系统,提高配送效率。 在买下Pyxis之前,沃尔特为了一探药品配送系统的究竟,特意去了几家大医院"踩点"。在医院,他注意到这么一幕:医院药房的工作人员在清点药品,准备运往别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这些药品要分配给周边的小医院、小药房。 在美国,小医院占了整体医院数量的大头,通常共同依附于大医院,由大医院向它们的药店输送药品,形成医院联盟。可当时Pvxis的药品配送系统,只负责解决药品从上游药厂到大医院之间的配送问题,并没有注意到从大医院将药品分配到其他小医院和药店的配送环节,这让大医院成了大量药品的仓库和配送中心。 实际上,大医院并没有做药品配送业务的经验,也嫌它麻烦、耗费人力,所以大医院在配送环节的工作并不到位,也给下游的小医院带来很多困扰。 在沃尔特看来,这些困扰它们的工作,不过是卡地纳的日常工作。于是,他向医院开出一剂良方:由卡地纳提供药房托管,药品仓储,药品配送以及药品管理系统,也就是外包医院的所有后勤事务。 卡地纳从此开始为医院提供一整套完整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沃尔特也力求精细化。为此,他收购了数据服务公司,统筹医院的所有物资数据,通过大数据+配送系统这套组合拳,让卡地纳的服务更加周全。如果海边的某家医院即将经历暴风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将陷入断电状态,无法及时发出医疗物资的订单需求。而卡地纳可以做到实时关注当地的天气,在暴风雨来临前,将符合医院标准的所有物资配送到位。 此外,卡地纳还将二次利用这些数据,将它们反馈给医疗行业的上游药厂,根据市场需求制药,以减少药品的浪费。 沃尔特从药品配送环节切入,带领卡地纳成功转型服务商,更是从此逆袭成为医疗产业链"链主",形成了完整的核心生态优势。进入21世纪后,卡地纳的利润甩出行业老二足足3倍。"江山"易打不易守 如今,卡地纳健康在全球22个国家共有53万名员工,偌大的集团规模背后,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世纪60年代,沃尔特冲着高薪待遇,供职于美国航空罗克韦尔公司。公司內部的官僚主义和中心化管理,不仅让整体效率低下,更是对员工产生了束缚,让其逐渐失去活力与创新力。一年多后,沃尔特毅然辞职,"当时我就发誓,再也不要进这种无聊的大公司工作"。所以当沃尔特成为一名管理者时,他更为开放。 早在做药品销售时,沃尔特就实行"放权式"的去中心化管理。卡地纳集团收购了俄亥俄州周边的小经销商企业后。沃尔特保留了他们原本的公司名,并把当地业务全权交付,卡地纳集团仅在后方提供资源支持。这让这些当地的"地头蛇"保持了灵活性。 沃尔特还骄傲地称呼他们为"王"——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各地经销商尊重与自由,毕竟这与当时人们口中的美国梦完全符合。当然,这也直接刺激他们迅速把卡地纳的药品销售业绩做到行业前列。 这种去中心化的管理风格,沃尔特一直保留到了医疗集团时代。当时来自美国各地的商业精英被他吸引而来,可是他们作为各个细分行业领头羊,常各自为政,在集团内部很少互通气。集团规模虽大,却像一盘散沙。 卡地纳健康集团还传出过这样的笑话:有员工进Medicine shoppe消费时,甚至不知道它是自家集团下属的公司。如果连员工都不知道,客户又如何知晓?卡地纳健康所谓的多元化服务,将只是"虚名"。 沃尔特意识到,尽管他希望卡地纳能成为大型一站式医疗服务集团,但是子公司之间关联度低,总体缺乏辨识度,这样的多元化是伪多元化。于是他很快在内部宣布,"为了让客户了解到我们所有业务,享受最好的服务,我们决定将所有品牌统一为卡地纳健康"。同时,他开始打破内部的边界,在各个子公司之间设立关键人,让他们掌握集团所有公司的业务概况,而后做好整体连接。事实上,这也削减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成本。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提高整体业务效率与关联度,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沃尔特完成了管理上的系统化,其效果也不证自明。 从一家小食品公司到规模庞大的医疗集团,不论是转型中的"打江山"还是管理时的"守江山",其启示意义都在于:在任何一个长久固定、看似完善的生态体系中,一定存在薄弱环节。谁先完成加固,就能在行业里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