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露西 黄孝平 【摘 要】中国财政教育投资水平低,投资来源结构不合理;城乡间财政教育投资不平衡;城乡间财政教育投资不平衡;农村居民个人投资水平低,投资能力弱;城乡投资差距大等等差距,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缓慢,这也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而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民接触与利用新兴技术的意愿、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加获得收入的渠道以及机会 【关键词】教育;人力在资本;贫困与反贫困 一、农村正规教育投资状况 (一)中国财政教育投资水平低,投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教育投入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了总经费的80.88% i。过去十年中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总额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其占GDP比例也不断上涨,但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0年,该数据为5.4%) ii,农村从2004年开始逐渐取消教育附加费,按照预算内投入占GDP比重来计算,我国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则更低。 (二)城乡间财政教育投资不平衡。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国家在农村教育方面的财政投资明显不足,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农村与城镇初中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4487.7元,其中农村为13082.7元,低于平均水平1405元;全国农村与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0468.7元,其中农村为9909.85元,低于平均水平558.85元;反观2000年,这两者的差距为326.9元、144.4元 iii。全国初中、小学均预算内经费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 (三)地区间农村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农村公共教育投入以义务教育投入为主。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来看,全国小学最高投入水平是最低投入水平的5.85倍,初中未7.67倍。小学、初中投入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2倍、3.49倍;小学、初中投入最少的省份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46% iv;由此可见,地区间教育投资水平差距之大。 二、农村居民个人教育投资分析 (一)农村居民个人投资水平低,投资能力弱,城乡投资差距大。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业自身发展不足,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823.9扩大到2016年的21252.8,城乡收入比由2.2:1扩大到2.7:1 v。加上政府对城市居民的补助等,城乡差距实际可能更大。 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村的投资水平。农村居民必然会满足了生存性需要之后才会进行发展性的教育投资。收入水平与教育投资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教育投资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 三、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状况 农村劳动力受总体教育水平低 从1985年到2017年,在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以及扫盲教育的指导下,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不断的提高(如图1所示),30多年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人口比例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不断减少,分别减少大约29%和15%。同期,初中、高中、中专、以及以上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3年的4.9年增加到2014年的9.28年,增长了4.38年。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占比13.10%,中专及以上占比6.3%,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占比较大,占到了53%左右,小学文化占到了22.60%,且文盲与半文盲仍然占比4.70%。与全国相比,贫困地区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更低。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17)》 四、人力资本对于贫困治理的作用原理以及实现路径 作用原理: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民接触与利用新兴技术的意愿、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水平与物质资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水平。为了简化模型与便于理解,姑且认为农业生产水平简单的由人力资本水平与物质资本水平决定。 注:当人力资本(HC)与物质资本(MC)水平相符合,HC=MC时,农业生产水平(APL)快速上升,直到APL曲线与HC(MC)曲线相交于E,由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会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上升继续积累,会使APL不断越过均衡点E点,追赶着HC(MC)向上移动,移至HC1(MC1),HC与MC的增加继续推动APL上升,不断良性循环。 注:当人力资本(HC)与物资资本(MC)水平不相符合时,如果HC农户可以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进步,增加可用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于耕地来说,最要紧的是刺激因素和农民必须通过投资提高土地之有效供给相关联的机会"[6]。由以上模型可以知道,农户由于教育水平低下,人力资本的存量迟早会制约物质资本的有效利用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提高人力资本。 农民要摆脱贫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日本、美国等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十分重视对农户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对农户的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能过使农民拥有基本的知识与农业技术,克服错误落后的习俗与观念,同时农户接触、采用新技术的意愿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先进的技术动态等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对人口迁移中,可以预料,不同的劳动者在了解国内其他地方较好职业的机遇的能力方面、在估计自己对这些职业是否可以胜任方面、以及对这些职业相关的失业风险的处理手段、迁移所需費用的正确估计方面等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能够有效的增强这种能力。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的迁移行为总会比受教育较少的劳动者具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受过教育的人一生中在各个不同的地区收入差别是最小的[3]。教育投资提升了农户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农户能够抓住较好的职业机遇,以及胜任这些职业,收入波动较小。 实现路径:加大教育投资,促进受教育权的公平 基础教育在经济学上是一种纯公共物品,应该有政府免费提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户对于教育投资收益的"无望"以及农村教师资源的匮乏。我国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建设往往会重城镇,轻农村,无形中加大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所以在由地方政府为主体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中央与地方都应该确立农村教育公共支出的合理比重,并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的增长机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差距较大,要实现区域教育的相对公平较强区域间合作是必要的,一是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央以及地方财政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轉移支付。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率,适当的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建立起优质的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地方财政可以为学校间教师的定期学习、互相促进提供支持。三是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合格的教育场所,在农村学校推进多媒体设施的建设使农村孩子能够通过多媒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扩宽眼界,增长见识。四是还可因地制宜,使农村教育的目标多元化,不仅仅是为了进入高等院校,而是多目标化,如建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技术学院,让无法进入高等院校的孩子可以选择进入农业职业学校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也应意识到虽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很重要,农户个人以及家庭才是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农户有意愿对自己以及孩子在教育上进行投资。 注释: i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6) ii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6) iii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016) iv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 v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收益机制研究[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08-01 [2] 方超,黄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能够缩小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吗?[J].教育与经济 第33卷 第4期 2017年8月 [3]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