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职业教育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事关民生福祉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发展。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重要性认识、生源、理论研究、办学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资源分布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落实经费筹措办法,要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之路,要完善体系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青年打開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主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教育利益分析方法,继承和发扬了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的根本方法,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职业教育整体性的理念,它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行业和职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政治和理论站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实创新、脚踏实地,以"功成不必在我,改革必须有我"的精神,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模式,以服务学生、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认真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努力解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从而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某些方面,职业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2012—2020)》。基本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然而,从实践层面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有如下表现。
  1.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就业质量趋好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8.2%,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1%,收入结构呈现优化态势。以高职毕业生为例: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收入7000元以上的占4.9%,3000~5000元的占63.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5%,三年内有职位晋升的占60%左右;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占8.5%。
  2.职业院校生源不稳定,生源质量下降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8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数为1451.16万人,2001年为1165.28万人,递减速度较快。2001到2010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恢复了较快的增长,2010年中职生人数为2307.25万人;但到2011年后由于人口结构和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2016年中职生人数仅为1649.68万人,较2010年下降约28.5%,且持续下滑的趋势明显,若不采取非常措施,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培养2350万中职生的目标很难实现。
  此外,受高校扩招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双重影响,为确保办学规模,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标准再次降低,一些教育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甚至出现160~200分(总分730)就能正常录取就读高职院校的尴尬局面,如湖南、江西、河南、山西、安徽等省份。全国中职院校招生情况更为尴尬,没有统一的招生录取渠道、零门槛入学,有的省份和地区甚至出现"买人读书"和"请读书"的现象。生源数量明显不足,生源质量下滑严重,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职业院校的正常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学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科学、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办学观念传统,具有浓厚的传统管理色彩,许多职业院校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化程度较深,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观念陈旧,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职责不明确。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院校,高端引领的学术理论研究扭转明显不足,缺乏创新管理机制和先进理论研究激励机制。且职业院校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既有政府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主办的,也有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多种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和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下,依靠市场调节机制也未能帮助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相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社会合作、教育公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东部强、中部多、西部弱"的失衡态势,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
  4.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度有待提升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不高,以2010至2013年为例,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一是当人才培养快于第三产业增长时,要科学调配人才的培养规模,当人才培养滞后于第三产业发展建设时,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二是与第一产业的发展基本匹配,但高职教育特别是一些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行业,如畜牧业、种植业、花卉园林业、粮油食品业、饲养业等专业,人才则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应加强高职、本科层次农村应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教育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中国制造2025、现代生态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需求状况、人才培养状况,更加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供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更加清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事实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长期存在重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这个病毒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办学理念、办学基础条件、师资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缺陷,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重视不够
  在理论层面,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国家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措施和办法。但在实践层面,地方政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仍然把对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以初级高级中学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和以一、二本为重点的本科教育上,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发展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校舍陈旧、设备老化、专业设置滞后、人才难以引进、科研能力不强、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再加上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先进完善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2.社会认可度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职业院校存在"四难"问题,受传统思想和一段时间教育产业化的影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制,势必导致职业学校生源数量不足,素质下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难招""书难教""人难管""业难就"的问题。
  3.职业院校前沿理论研究不足,特色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对专业特色定位发展的研究还很薄弱,存在特色定位不准,专业招生人数存在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问题。职业院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品牌、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职业院校,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4.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育缺乏
  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价值认同度不高,工作任务重,教学强度大,优秀教育人才难以招录,导致师资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公共文化课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技能课教师偏少,双师型老师缺乏。教师总量和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老师的不足,影响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5."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化与表面化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现代化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国家法律政策文件支持,社会和企业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者或合而不深或合而不融,未能做到真融合、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
  6.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不完善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虽已对接,但规模不大,社会影响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还没有到位,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工作虽然启动,但阻力大,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学校数量极少,未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影响力尚不足。
  三、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
  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民生和经济问题。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未来应抢抓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契机,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提高政治理论站位,转变社会观念,明确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统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意义和积极作用,将现代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要以支持产业构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手段和方法,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保障和发展民生福祉中去,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建设规划中去,并把它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实行分级分层管理,要建立地方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规律,结构(专业)等与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要积极搭建平台,利用现代化媒体、载体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舆论和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贡献率。
  2.要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教育经费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相关规定,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日常经费、重大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并以法规的形式作为保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度,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及设备配置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履行责任,确保职业教育、经费保障落到实处。
  3.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模式
  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研究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公私合营、私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办学模式,要优化和盘活社会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要在有条件的区域或行业,组建职教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联盟或集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最终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区域聚集作用,从而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努力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专业工种岗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市场动态需求,构建多元培养模式,形成"由项目驱动、由岗位主导"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主体多元的培养路径,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全面加强对学生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深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优化和重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开发和教学,要把现代企业的精神、理念、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要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更加突出技能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要大力推广并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通过政府立法、政策支持,通过完善和激励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国家层面和政府的法律框架下推动行业、企业长期主动作为,担负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体责任,而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自娱自乐,要进一步、深层次落实行业和企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要构建多方协同统一的育人机制,缓解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和院校本身各环节、各要素间在认识上的不平衡,行动上的不协调,做法上不一致的矛盾,加快形成良性互動和合力。要深层次研究探讨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主动作为不积极、不充分的缘由,认真解决好上层理念和基层实践的错位,让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真正成为长期主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要深刻聚焦价值贡献率,加强培养体系各要素间相互协同的正面引导,着力平衡行业、企业、学校和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之间的价值关系,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双主体育人机制成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院校的一种共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现实需求,一种未来导向,一种自觉行动,一种深度融合,一种真融合。
  5.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中职、高职专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层次均已存在,但本科层次仍处起步探讨阶段,对于技术应用型大学的转体、转型和相关制度落实,阻力仍然很大,各职业教育层次间的立交桥梁和通道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尤为突显在中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等层次的教育,关于模糊学历认同的概念急亟解决,也必须解决。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全方位沟通与联系,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构建学分、学历互认机制,专业、课程衔接机制,分类招生考试机制,为学生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发展、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6.优化资源配置,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要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合东、中、西部职业教育资源,着力提升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中部发达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东部沿海、中部发达城市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采取校际联盟、集团化办学、联合招生、对口援助、师资能力提升培训等系列办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此外,国家应本着公平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扶助经费投入制度,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率,促进各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