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农村学子纵向流动动力在质量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教育公平、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等话题的讨论增多,舆论担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困难。实际情况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农村学生的比例是在明显提高的。为什么公众的感受没有那么好?这是因为农村学生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较弱的地方院校和专科院校,不少学校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60%以上;而在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在不断滑落。例如,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在1985年达到38.9%,2014年为18.5%,清华大学为16%。
  所谓纵向流动,说的是个体通过教育摆脱不利的社会地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在社会学中,纵向流动还包括代际之间社会地位的改变。家庭或家族中出现第一代大学生,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它意味着打破了贫困的代代传递。在任何国家,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大学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承担培养未来社会领袖的功能。为促进不同阶层、族群的融合,以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各国均采取补偿性的招生政策招收弱势阶层、少数民族学生。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比例的减少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从2012年起,实施在832个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招收农村学生的计划,名额从起初的1万名,增加为2014年的5万名,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比2013年增加了11.4%。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畅通农村学子纵向流动渠道的问题,促使我们深入认识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下降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城乡教育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巨大差距,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前些年高校自主招生对综合素质、才艺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也对农村学生不利。此外,农村高中的学校布局和招生政策存在一定问题。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型大学生源的重点高中主要在地级市或省会城市,离农村越来越远,从而降低了农村学生入学的机会。另外,由于它们"掐尖"抽走了优秀师资和生源,导致大量县中"沦陷",降低了区域范围内农村学生的机会。同时,重点高中往往对大多数学生收取高额择校费,从而阻断了许多缺乏经济能力的农村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状态。一项对1999年至2008年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入小学未进入初中的学生中93.1%为农村学生,进入初中未进入高中的学生中78.6%为农村学生,进入高中未进入大学的学生中57.4%为农村学生。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三次分流中,义务教育的影响比高中教育更为强烈,初中升高中是个关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阶段越低,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教育背景特征越明显。在家庭背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对农村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过度撤点并校,家校距离过远,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以下的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堪忧,留守儿童和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因此,畅通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需要从根本上强基固本,稳住基础,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生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国家已经确定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薄改计划"和"底部攻坚",提出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都需要落到实处。
  关于完善农村学生定向招生的政策,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和信息公开,堵塞弄虚作假的行为,使真正的农村学生受惠。同时,建议地方政府跟进,将这一政策扩大至省属重点高校,惠及更多农村学生。作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建议研究型大学公布每年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已经有研究型大学反映,由于学业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定向招收的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学习。因此,大学需要向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胜任学业,并最终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
网站目录投稿: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