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花钱是好事但陷阱也随之就来了


  一、消费升级下的副产品
  你有没发现,钱包越来越难捂紧了?
  尤其在手机支付成为主流消费场景的今天,以前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掏钱时还能给心中的理性小人say no的机会,现在好了,当你犹豫着掏出手机,没回过神来就听"滴"一声。
  钞票化成二维码,瞬间离你而去。
  无纸化消费,让花钱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大大提高了消费变浪费的概率。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近年是主旋律。
  "越来越少的将就,越来越多的讲究。"饮食上,琳琅满目的料理已司空见惯,餐饮门店的服务贴心到让你感慨"就算不吃饭,花钱买服务也值了!"。
  购物上,海淘如雨后春笋,小到指甲刀大到电器,几乎没有你买不到。
  自我学习上,从线下大面积转到线上,知识付费成为近两年炙手可热的红海。
  在其中,中产阶级无疑是主力军。
  媒体曾报道,中国中产阶层规模目前已超过1亿(姑且这么认为吧),最近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中表明,去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更是降到30.1%,接近富足标准。
  吴晓波亦说,未来的市场是得中产阶层者得天下。
  大伙儿乐意花钱是好事,但消费多了,陷阱也随之密集起来。
  二、最常见的两种陷阱
  一是新概念。
  比如刚才提到的中产阶级,传统概念中等于半个有钱人吧。后来出现了个词叫"新中产",范围立马扩大了,许多人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我是新中产啊!"幸福来的太快有木有?
  在原有固化名词前加前缀,如轻奢、轻食等等字眼。
  给人的感觉怎么说呢?
  以前万把元的奢侈品包你可能舍不得买,但给个"轻奢"概念,仿佛为你找到折中的捷径,品牌把姿态放低,拉近距离,感觉垫着脚尖就能触碰到。
  原本不想买,此刻动了心,加上信用卡和电子支付方式的无感化助攻——钱就是用来花的啊! 于是心安理得抱回家。
  商家显然深谙此道。
  将原来的"豪奢豪饮快节奏 "风格一撕,打上"轻食轻快慢生活 "口号,再把人群往概念中用力塞。人么,哪儿人多本能就会去哪儿,由此形成稳定庞大的消费族群。同时,希望得到彼此认可。
  你想想,朋友圈晒出九宫格,一个是颜色错落有致、背景精致可人的食物+餐厅,配文"轻食主义~",一个家里桌面上的馒头青菜南瓜羹,配文"吃素一天",哪个能引来更多赞,对吧?
  二是具象化。
  俗称样板间。只不过原先习惯把人物化,现在喜欢把物人化。
  -疗伤要去希腊当许愿池少女,也不管它到底在希腊还是罗马; -度假要去托斯卡纳,拍满蓝天白房的照片,感受建筑与大自然的有机集合; -居家要断舍离式的MUJI性冷淡风,即便自己偏爱Blingbling的欧式吊灯。
  时尚公众号苦口婆心告诉你:什么样的女人才最有魅力、如何成为让人嫉妒的人、拥有哪件单品你的美丽人生才完整。妈呀这能不买吗?刷爆卡也得拔草啊!
  没办法,谁让这年头人人都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真心、是否喜欢、是否幸福,只好有人把它们描绘出来,对你说:"看,买了它,你就能变成你想要的那样。"
  就像同一件衣服,卖家秀的模特效果必定完美无瑕,但是,买家秀是什么样,只有自己明白。只是在掏出钱的当下,你眼里只有对预计效果的满心期待。
  说白了,在为诸多风格迥异的样板间买单。或高贵,或成功,或精英,住进去舒不舒适、能不能全情放松倒变成其次,让人相信有了某样东西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成为标准化人设,才是踏入消费陷阱的最要紧一步。
  三、如何不掉入陷阱?
  事实上这问题,属于"道理我都明白,可就是躲不掉"系列。更何况,消费升级的大风呼呼吹,很多人觉得自己的钱高兴咋花就咋花。
  But,硬币两面,一面是满足消费欲望的快感,另一面是"中产阶级们"的如坐针毡。
  之前的刷屏爆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博主坦言,房贷车子管理费家庭伙食医疗算刚性支出,但远比不上孩子教育金的地位,引起广泛共鸣。
  不少人觉得太矫情,可有一点却是不争事实:被冠以"中产"的人群中,面临的困扰也水涨船高,甚至成倍递增。
  难怪有人说,中不中产和富不富裕是两码事,充其量是"中惨"。
  收入逐渐固化,支出的路子却与时俱进层出不穷,那么,只能尽力避开些坑,以保护得来不易的存粮。
  1、与其给别人看,不如让自己爽。典型的莫过炫耀性奢侈品,这类消费呢,说它对你生活没全然无影响肯定是假话,可它最常出现的场合恐怕是参加聚会、婚礼以及朋友圈,平日里拿出来用还有点儿心疼。最吸引人的价值,可能是拿出时希望众人艳羡地惊呼"Woo~"
  花钱买他人眼光,不如讨自己喜欢。
  要不入手你魂牵梦萦许久的东西,要不索性用于朝夕相伴、触手可及的物品,带来足够强烈的拥有感以及日常点滴改变,让你得到更舒心的切身体验。
  2、可买可不买的,就不买。至少当下不买。90%以上的消费变浪费是在纠结"买or不买"时,被情绪推向天平左端,里边多半又属冲动型消费。
  不要想着"未来也许有用""某个场合能派上用场",它们往往意味着永远用不着。
  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告诉我们: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不贪图暂时享乐,从而获得更大的快感。
  眼神划过琳琅满目的商品,急速上升的肾上腺素会让你的理性刹那间被踢出局。这时,给它一些归位判断的时间,无异于掉入消费陷阱前建立的临时缓冲带。
  此外,买买买本来就容易上瘾,后期带来的愉悦将不断递减,若能积攒起来买个大的,岂不快哉?
  自控力强的人,通常不会过的太差。
  3、没什么比了解自己更重要
  身处一个贴满标签的世界里,我们活得亦步亦趋,期许从闪亮的标签上找存在感,结果却被它们牢牢套住。
  让·波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说:"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己的符号。"
  你不明白自己,等同于将定义权拱手相让。让一个个人为包装的消费品牌,堆砌你的理想主义。
  到最后你发现,东西没少买,可依然无法活得气定神闲——肯定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品牌、新故事、新主张,你哪能买的过来?
  内心对自我笃定的人,才不会被消费主义,或是任何外界定义裹挟和异化。
  你看高晓松,成天乐呵呵地顶着"矮大紧"的署名,不仅早已和自己独特的外貌标签握手言和,三不五时发的自拍甚至用他非主流颜值做的抱枕,皆为众人追捧目标。
  所以你希望,为你下定义的人是谁呢?
  最后,瞎聊两句"中产阶级 " 前阵子,娱乐圈的人设崩裂得那叫噼里啪啦,什么勤奋痴情段子手、知识分子老干部、还有之前的顾家爱妻好男人…看得吃瓜群众纷纷感慨:卖人设挂得快啊。
  实际上,中产阶级何尝不是某种人设?
  先让人们努力挤进模板,再为此寻求资源匹配,不管是学区房、私立学校、VIP医疗服务,归根结底都是对于无法拥有稀缺资源的恐慌。在情绪主导下做决定,自然容易掉入暗坑。
  时常看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年收入多少万,存款多少万,有房有车,我算中产吗?
  手头有多少钱,目前计划换什么样的工作,去哪里旅游,能理解为实现财务自由了吗?
  我月薪才多少元,朋友都说我是下层阶级人民了,真是如此吗?
  咳咳,中不中产又如何?拿着放大镜对比着数据,就算一脚踏入门槛内,还不是该干嘛干嘛。该吹的风、该吸的霾、该来的风雨雷电也没都躲过。
  财富自不自由又如何?形形色色的定义,说文艺些是"诗和远方",说难听些是废纸一张:
  自不自由,难道自个儿还感觉不到么?
  一心想用力套入中产阶级标准化模板,等了半天,中产阶级迟迟未见,中年危机却不期而遇。最后,只好以尴尬一笑来结束这个无解的话题。
  So,少几分人设,多一些自由。
网站目录投稿: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