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通胀的状态是好还是坏? 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这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一项对19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最初的"头衔通胀"状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当时薪资和物价都受到控制,公司无法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但却可以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这样做不会使公司的开销加大,但是头衔却在不断上涨。 这种"头衔通胀"现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消失,此时各家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机构重组,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如此一来,公司也就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因此,当一些行业出现人才紧缺时,就会再次发生"头衔通胀"现象。 头衔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曾看到一张朋友的名片,名片上写着某某商贸公司总经理,再往下看,公司地址就是他家的住址。后来问起朋友,他说自己在倒腾点儿小生意,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就印了这样的名片。不这么做,很可能就没生意。没办法,现在社会上就认这些称呼。 头衔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项目经理"当然比"业务员"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发言权。 "头衔通胀",这个可以有 "头衔通胀"没有多少坏处,反能让大家添不少乐,获得不少心理满足。 我们的民族有点好面子,拿称呼来说,总是拣好的说拣高的称。比如,明明你是一个打工的,人家却喊你老板;明明你容貌一般,人家却喊你帅哥美女。这很正常,不能因此就认为个个都官本位了,就个个好虚荣了。换一个角度看,也未必是坏事,这起码体现出对生活的幽默与乐观。一声老总,喊的人,并非故意笑话人;听的人,也未必真把自己当成老总。 还需要看到,"头衔通胀"真的普遍出现时,也就不存在"头衔通胀"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是官,又何来的官本位呢?从这意义上说,什么都不可以通胀,但头衔可以通胀。"头衔通胀"这个可以有,它可没有多少坏处,反能让大家添不少乐,获得不少心理满足。 "名片"成"明骗"危及社会诚信 "头衔通胀"是另一种浮夸,这变相抬高了职务和地位在处世中的作用。 "头衔通胀"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抬高身价,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之中,能够占据主动,并由此获益。但问题是,水涨船高,大家都玩这套把戏,"头衔通胀"就像"泡沫膨胀"一样,到了极端就会破灭。"头衔通胀"的结果,就是"头衔"乱飞,使得真实面貌和身份被掩盖了起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协调,不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通胀"的恶果,必然危及正常。好比大家都造假,不造假的反而不正常,反倒会吃亏。一个头衔无限"通胀"的社会,就是一个诚信极度缺失的社会。确切地说,头衔越"通胀",对社会诚信的危害就越严重。因此,那种将"头衔通胀"看成是小事,或者认为只要对职场工作者有益,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看法,都很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