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出炉的我国31个省份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浙江等3省市位居前三甲。 说实话,看到这个刚刚出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榜,首先的直感是让人感到欣慰。毕竟在疫情之后的第二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处于大幅增长态势。目前的数据是全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義增长12.6%,即便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处于增长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率,说明我国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尽管因为疫情受影响,却依然处于不断提高之中。 从大的环境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确来之不易。是党和政府采取了非常有效的应对疫情措施,使全国疫情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尤其是应对疫情实施的企业复工复产措施非常精准到位。比如国家实施的减免税收、增加贷款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和银行减费让利等各项优惠财税金融政策,对疫情期间以及疫情之后我国各类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激发经营活力以及提供经营盈利能力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实体企业经营负担大大减轻,为我国社会就业扩大、民众收入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注入了无限动能。 这是值得令我国民众骄傲的地方,但同时这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也折射出了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对中国经济增长、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均衡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差距相当之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此次国家统计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可看出,第1名的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0357元,这一数据与排名靠后的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新疆等西北部等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左右相比,差距高达4倍之多;与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在3倍以上。形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工业企业不发达具有密切关系。这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将更加突出。就是说,我国西北部、东北、西南等地区的居民将更加不安心在当地的生活,更无法留住年轻人尤其是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这些地区的人才、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也将不断流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或大城市。那么,我国东北、西部幅员辽阔的新土将无"戌边"之民,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将会更加"人满为患"。这对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不是好事,因为经济发展过于集中在几个省市或城市,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或影响,从经济发展的安全角度看,适当的分散、均衡的发展不是坏事。 居民可支配收入相互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不利于拉动我国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由于我国不同经济地区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所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必然是非常之大的。也就是说,上海居民与西北、中部、东北等省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具有天壤之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之多,这只是名义上的数据,实际上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会更大。 由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消费能力的差距也较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居民可消费的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大于可支配收入低的地区。比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71元,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而上海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644元,为全国最高,这个数据既是全国人均消费的近2.2倍,更是西部、东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人均消费支出的3至4倍之多。可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加剧居民消费的怪现象,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可能消费基本满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能难以得到更大、更多的释放;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地区可能消费远远不足,但由于居民囊中羞涩,想消费也没有经济能力消费,也很难拉动内需消费的增长,会更加强化我国消费的固化状态或僵滞状态。全国消费活力不足,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可能久而久之将会失去动能。2021年全国上半年31省人均收入排行榜 对此,针对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政府应该在产业经济布局上有所调整,尤其是经济资源投入上向经济欠发达、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适当倾斜,以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增加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增长,从而缩小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终提高全民的消费支出能力,为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