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欧佩克的时代或将结束


  今日欧佩克的时代光芒正渐渐退去,面对低油价持续所产生的反冲作用,中国的政策制定也一定不只是增加扩大石油战略储备等经济层面的考量。
  原油价格的持续暴跌——从2008年6月的150美元/桶,到现今仅有30美元/桶——所造成的持续性动荡,波及到的远不止世界能源市场及商品市场,而是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及地缘政治。
  2月16日,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卡塔尔就冻结石油产量达成共识,同意将石油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11日的水平。消息公布后,油价一度大幅上涨。好景持续不到一天,市场迅速反应过来,冻结并不等于减产,即使冻结产量,各国亦各怀心事,小算盘并打不到一处,更何况没有其他国家跟进,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更主要的是,今日世界能源格局亦非往日,远非欧佩克(OPEC)所能掌握,竞争和技术进步已经打破了过去几个国家控制油价和市场的格局。2月17日,WTI原油价格再度跌破3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也从近日36美元/桶左右持续走低,一度跌到32.50美元/桶。
  "跌跌不休"的油价显然与金融动荡有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大多数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当油价上升,工业化经济体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油价上升充当了一个经济增长刹车器的作用。这一道理看看全球经济于1973年、1979年、2000年及2008年油价飙升对应经济衰退的历史就清楚了。反之亦然,经济放缓会导致石油价格下跌,这对于工业化经济体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利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油价因市场对经济停滞的预期而出现暴跌,全靠新兴市场持续的旺盛增长才使之有所回升。据此分析,现今油价下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各主要新兴市场目前都出现了走弱的迹象。此外,当前油价还受到一个强大的下行压力:世界经济格局因对气候变化的担忧而有所调整的预期。目前为抑制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显然远不到位,但长期看,化石燃料是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这一事实,会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严厉行动。
  原油价格下跌无论理由如何正常,面对已经缩水70%以上的国际油价,产油国终于还是坐不住了。似乎昨天关于沙特与美国联手压低油价、打压俄罗斯经济的阴谋论还在热议,而围绕叙利亚内战,俄罗斯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沙特支持反对派的炮火还在轰响,今天怎么就在双方政治关系对抗的背景下共同签署了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呢?沙特原来一直坚持要增产,不顾价格,而俄罗斯则要确保价格,现在两个原本对立的国家走到一起要实现共同目标了,主要是低油价,两国都受不了,不得已必须合作罢了。就沙特而言,原本的战略是要在低油价下抢占市场,现在则必须放弃这一战略,主要还是国内经济问题,这两年经济损失太大,外汇储备减少,项目停工,财政赤字,这些困难不可持续。就俄罗斯而言,显然也有自己的苦衷。俄罗斯财政部最新预测,在没有任何改革的情况下,保守估计,石油价格维持在40美元/桶,2030年之前,俄罗斯经济增速将平均为1%~1.3%。这意味着,要走出这两年的经济衰退,俄罗斯需要4年的时间,即:2016年俄罗斯经济萎缩0.8%,2017年恢复增长后,直到2020年真实GDP才能恢复到2014年水平。2014~2030年俄罗斯经济规模总计增长13%,而真实工资水平恐怕得到2025年才能达到2014年的水平。俄罗斯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在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获得宝贵的外汇,二是保持在石油市场的份额。
  市场对冻结协议的反应并不热烈的理由是:冻结产量之举更多只是象征意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分析师亚历山大·纳扎罗夫表示:"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2016年1月的开采量本就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两个国家以及委内瑞拉和卡塔尔,本来就没打算进一步增加2016年的石油产量。不过,对于那些计划在2016年增加产量的国家而言,冻结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我指的是伊拉克和伊朗。他们对这一协议的反应会比较明确。"伊朗刚刚被西方解除了原油出口禁令,正谋划着将产量恢复到一定水平,现在要求其必须停止增产,这个要求可能太苛刻了。伊朗官方预计,解禁后5~6个月,伊朗原油产量可以增加100万桶/天。保守估算,至2016年底,伊朗原油产量恢复至360万~380万桶/天将是大概率事件。从国际能源署(IEA)2月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看,伊朗石油产量的释放速度并没有其官方所声称的那样快。估计伊朗石油产量没有恢复至解禁前的水平之前,伊朗应该不会参加任何与减产相关的行动。而此前,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就有表示:"伊朗与其他产量处于高位的产油国情况不一样,德黑兰不会同意将产量冻结在1月水平之上,我们不会放弃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所以,对于冻结协议后续关于原油产量问题开展的能源外交与谈判,伊朗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即使"两伊"口头同意合作,业内人士也认为从未真正达成协议的欧佩克能否真正实施尚存变数。况且欧佩克成员国之间从来没有达成过任何限产协议。即使有过关于产量的决议,也都只是形式上的,不会真正遵守,因为计算到底各国遵守职责与否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石油产量的真实数据,每年的误差至少也得以百万吨计。所以冻结协议的实际意义不大。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都佐证了科技进步与资源可得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航海时代,英国因橡树林而成为世界海上强国,在当时拥有充足的木材供应,是海域控制权的关键。随后,工业革命将钢铁和煤炭捧为了战略物资,而到了20世纪,石油所有权成为了长时间以来的争斗焦点,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失去罗马尼亚石油导致了1918年德军西方战线的崩溃。美国过去长时期控制中东也是为了石油。而现如今石油正如当年的木材和钢材一样,慢慢地失去其战略重要性。虽说现代生活仍需大量能源,包括信息处理和储存,但都将会逐渐由其他资源来替代。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目前每年的开采量是2.5亿吨。近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未来可用的半成品非常多。非传统油气开采技术已经催生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其背后更是有着巨量的潜在可采资源。得益于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突破,美国的致密油开采商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原油供应格局。以沙特为首的传统产油国曾抱有一个幻想,持续油价暴跌会导致页岩油产量大幅萎缩,现在看来,这一预期已经破产。今日的世界能源格局已远非欧佩克所能掌控,欧佩克的时代光芒正渐渐退去。
  中国的产油规模目前约为420万桶/天。中国海关总署1月26日称,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较2014年增长8.8%,达到3.355亿吨。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1月26日发布年度《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预计2016年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上升。报告指出,2015年石油表观消费量估计5.43亿吨,比上年增加0.25亿吨,剔除新增石油储备和库存因素,估计实际石油消费增速为4.4 %,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中国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面对欧佩克的时代或将结束,低油价持续所产生的反冲作用,中国的政策制定也一定不只是增加扩大石油战略储备等经济层面的考量,能源科技进步和地缘政治的考量必将更大份额地被纳入战略决策之中。
网站目录投稿:半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