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集权主义的朱元璋为何要恢复封建制度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然而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什么是封建?就是对皇室宗亲,有功之臣实行封邦建国,让股肱之臣各守一方,周朝才是真正的"封建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当上皇帝,就废除了封建制,实行了郡县制,天下大权集于一人之手,未封未建寸土给他人。
  不过,在这两千多年里,也有几个时段出现过"封建"的,比如项羽封建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刘氏宗族,司马炎封建司马宗族,再就是朱元璋封建他的儿子们,此四次大型分封被着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称之为"封建的四次反动",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集权主义者,他为什么要进行分封呢?
  朱元璋出身卑微,以武力而取天下,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不断地思考历史成败兴衰的问题,建国后,他时刻都在思索传承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之道,经过反复对比,老朱觉得西周的"封建"制度非常好,于是在《祖训录》中专门提到一条"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意思就是要给儿子们分封国土。
  可见,老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皇帝,而且他还都能学以致用,他决定在明朝实行分封建国的制度,让儿子们各居其国,以为大明王朝之藩篱,对于对封建的认识,他专门总结了历史规律:"周行封建而久远,秦废封建而速亡。"
  朱元璋的实际目的其实很小农思想的,让这些王爷都有护卫部队,兵权实际掌握在朱姓皇族,自己儿子手里,不至于兵权旁落,从这一点上说,和刘邦的"非刘氏不得王"是一个意思,尤其是北方边境地区的王藩,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这九个地区又称为"九边"。
  朱元璋的初衷其实是好的,是想让儿子们各守一处,巩固江山,所以给予了儿子们极大的权力和自由,诸如徐达、冯胜、邓愈等军中主帅,也要听从这些王爷的命令,比如说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秦王、晋王、燕王等,都是手握重兵,宁王所统辖的军队达八万人之众,他们还与徐达等老帅们共同指挥对北元的大规模作战。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兵权大起来,野心也就大起来了,燕王朱棣能征善战,连朱元璋都觉得在所有的儿子里,只有朱棣最像他,朱元璋也倒是动过传位给朱棣的小心思,陆应阳的《樵史》中曾经记录了这么一个片段,"太祖尝谓诚意伯曰:‘喜欢燕王,必有天下,置以为嗣何如?’基曰:‘事固如此,然陛下创业之主,岂可自怀家法,任彼为之可耳。’太祖然其言。文庙等极,追憾之,命于功臣庙撤基木位,投之江中。"
  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刘伯温说,我想把皇位传给老四,你说呢?老刘说,不成,你是打江山的,怎么自己坏了章程,老朱听从了老刘的话,朱棣上台后,知道后,丫丫的那叫一个生气啊!把老刘的牌位从功臣庙里搬出来扔了。
  朱元璋生前,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等政治运动,基本算是将开国功臣修理了一遍,死后,皇孙朱允炆登基,面对着这么多手握重兵的皇叔,他很害怕,于是听着那几个书生老师的话,学着汉景帝,开始削藩。
  朱元璋再次实行分封的做法,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高度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历史告诉我们,诸王的存在非但没有起到保卫朝廷的作用,相反成为了朝廷的重大威胁,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是明例。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国家每年都要用不少的钱财来养着这些贵族们享乐,可以想象,十几代后,皇室成员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贵族团体,皇室的开支就变成国家财政的巨大包袱,这也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至万历初年,国家财政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拨给皇室宗亲使用的,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正在推行新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丈量天下田亩,进行一条鞭法,子粒田税收改革,这些举措都是要得罪皇室宗亲的,皇室宗亲作为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为了张居正改革的反对派,有了一个权势这么大的反对派,张居正改革的阻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张居正生前,张居正掌握国家政权,还能强力推行改革,张居正过世后,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反对派立马占了上风,张居正本人也被褫夺爵位,家府被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张居正变法最终失败。
网站目录投稿:梦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