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五姓名称谓


  于老师说:
  同学们,记住多少了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
  姓名、称谓
  一、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lt;指南录&gt;后序》)<!--指南录-->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lt;指南录&gt;后序》)<!--指南录-->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号: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二、谦称、敬称、贱称、特定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lt;孔雀东南飞&gt;并序》)<!--孔雀东南飞-->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4.特定称。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三、名、字、号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点"与"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四、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五、改元、尊号、徽号
  1.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2.尊号、徽号。"尊"为尊称,"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先生"。
  六、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齿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笄(jī)年:指女子15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褵。(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指30岁。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不惑之年:指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指50岁。
  花甲·花甲子:指60岁。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古指60岁为耆,50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指70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耋多指七八十岁。
  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九十岁。
  期(qī)颐:称百岁之寿。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七、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曲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
网站目录投稿: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