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某地一中学老师提水桶在校门口给女生卸妆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论学校做法不妥,首先多人共用一桶水、一块毛巾,并不卫生。其次,此做法对学生也不够尊重。也有网友表示,初中生确实不该化妆。9月11日,校方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称此前也曾多次引导学生不要化妆,收效不佳,才会采用这种办法,可能做法欠妥,但目的是为学生负责。 我认为,学校选择这种强制卸妆的办法,表面上达到了效果,实际上却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该校老师在回应称,知道化浓妆会被老师用手帕擦脸卸妆后,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化妆,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选择不化妆,是真的认识到错误了吗?学校用强制或者惩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但却忽视了这样做给学生带来的深度伤害。此外,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学生也许会在学校和教师的强制下改变行为,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真正认识到了错误,而极有可能只是屈服于强制。这样的改变不但不会持久,还会导致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很难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细心经营。对于学生的教育,学校不能仅仅简单地使用惩罚性强制手段,而要以倾听和爱的力量与他们沟通。学校的行为看似是出于无奈,实则反映出在教育学生方面爱心与耐心的不足。教育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恰恰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教育目的,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针对学生化浓妆的问题,学校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中学生之美"辩论大赛,通过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也可以召开"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主题论坛,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进行家校共育,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适合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用爱心和智慧去寻找最佳的教育方式。诚然,这些教育方式不一定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教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孜孜不倦地引导,点点滴滴地渗透,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那便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够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往往比强制的手段更有效。 教育学生同样如此,如果长期采用强制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方法反而会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要讲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