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 儒风君原创 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20岁学儒家,40岁学道家,60岁学佛家。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段旅程,那中国人无疑是幸福的。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支撑着我们。 20岁学儒家 20岁,刚刚踏入社会,思想也渐趋成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 而这些,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也已经为世人,提供了最好的回答。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岁,在最好的年华里,就是要立志、做事,奋发进取、意志坚定。 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而后,自强不息,厚积薄发;不懈怠,不颓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儒家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有所为"的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担当。 一代代志士仁人,践行着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先做最好的自己,有机会,就用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 没机会,就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不论如何,20岁,只管大胆的向前,而儒学,正是那盏生生不息的灯火,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40岁学道家 40岁,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便进入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奋斗了20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后悔、担忧、恐惧、绝望......积累久了,便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 所有的想不开,往往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这个阶段,到了学习道家,重启对人生意义追问的时候了。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非、得失、成败、祸福,都是相对的。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安静。 老子认为,道生于安静,像水一样,静,才能沉淀,才能看清一切。 庄子讲静观、静坐。庄子寓言"呆若木鸡",认为最厉害的鸡,像木头那样安静、呆滞。 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当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纷扰堆积身前,从心里看轻一切,否则,金钱、权利和名利,都只不过是累赘和枷锁。 40岁,以超然物外的洒脱,获得心灵的释然,以乐观旷达的精神,笑对人生。 60岁学佛家 60岁,历尽了人间沧桑巨变,看惯了世间祸福成败。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此时,明白了得到的终究也会失去,拥有的终究也要放手。 人生百年,再怎么争,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何必那么较真呢。是时候,放下一切了。 而正因为有过20岁的努力奋斗,40岁的灵魂修行,此时的放下才有意义。 这是一种"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返璞归真。 历经了人生的风吹雨打,才有了60岁的平和。 只做自己,只活在当下。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 看透了人间只是无常,才有了60岁的不计较。 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甘心;经历够了,才会放下。 看过那么多爱恨悲喜,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更会有一份大悲悯。 变得慈祥善良,更体谅他人,更古道热肠,更重人情道义,更加乐善好施...... 即便已经垂垂老矣,能到此境,人生便也不虚度。 儒风君说: 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深莫测。 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既执着于现实人生、积极入世,又能跳出来、不执迷于世俗的成败得失。 不论身处顺境逆境,都保持着豁达、慈悲的心境。 如此,便是最好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