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元分裂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分别有什么区别


  说起北元,指的就是向北迁徙的元朝。在明朝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之后,朱元璋就认为明朝继承并取代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所以将当时迁徙到漠北的元顺帝残余势力称之为"残元"、"胡元"或是"故元"。另外在《高丽史》中首次使用了"北元"这一词来表示向北迁徙的元廷。而且北元这个称呼也非常的适合我国史学传统习惯,所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众所周知,元朝是大蒙古国(另包含四大汗国)的一部分,而元朝皇帝则一般被认为是大蒙古国的大汗,比如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大蒙古国的第十五位大汗,当然还可以算得上是北元的"开国之君"。
  关于北元的时间范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1368-1388年,也就是从元廷北迁开始到忽必烈的后代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第二种说法是1368-1402年,也就是到北元大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第三种说法是1368-1635年,也就是说北元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林丹汗败亡为止。
  第一种说法认为,公元1388年明朝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元军,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仅率数十骑逃走,于是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争夺汗位时被忽必烈击败)的后代也速迭儿趁机缢杀天元帝自立,这样相当于灭亡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所以北元也可以算是由此结束。
  这种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论据,那就是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世居草原,所以其蒙古草原文化浓郁,而汉文化则因此迅速衰弱,以至于从"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开始,后面的蒙古大汗都不再使用汉文的年号和"大元"国号,所以北元应该算是到此结束。
  第二种说法认为,公元1402年,大臣鬼力赤在连杀两位蒙古大汗后其本人被拥立为大汗。从此,蒙古大汗不仅去除了元朝皇帝称号,而且《明史》还直接将其国号改为"鞑靼",所以北元应该到此时才算结束。
  第三种说法认为,元朝虽然灭亡,但这只是让大蒙古国失去了中原领土,退出中原的蒙古贵族仍然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地区,而且他们的实力一直都足以与大明王朝相抗衡,有时甚至还能以武力威胁甚至击败明朝军队。
  据历史记载,蒙古军队曾多次进军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后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蒙古瓦剌部不仅掳走了明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攻破了北京城;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终迫使明朝开通"贡市",史称"庚戌之变"。
  好在"庚戌之变"的二十多年以后,明朝以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矛盾"投奔明朝为契机,与蒙古土默特部进行了友好磋商,最终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从而彻底结束了蒙古与明朝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局面——此后蒙古与明朝数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冲突。
  更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元朝所用的传国玉玺一直掌握在各代蒙古大汗手中,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为后金所败,其子额哲于公元1635年携传国玉玺投降后金(大清),蒙古帝国正式灭亡,所以北元应该一直持续到此时才算结束。
  以上是关于北元时间范畴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妨将时间范围再拉大一点,如果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算起,到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金,大蒙古国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如果按照中国历史名称的划分,这段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06-1271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蒙古;
  第二阶段是公元1271-136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元朝;
  第三阶段是公元1368-138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北元(尚有争议);
  第四阶段是公元1388-1635年,这段时期又可称之为蒙古(明史则称为鞑靼)。
  到第四阶段时,北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游牧集团——鞑靼(即东部蒙古和中央蒙古,后来发展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即西部蒙古,后来发展为漠西蒙古)、兀良哈三卫(即朵颜三卫)。随着这三个游牧集团的互相征伐和分化,蒙古大汗逐渐沦为名义上的君主,这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权力都被各国(各蒙古部落)所架空。
  "鞑靼"只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后代及其治下蒙古部落(中央蒙古)的统称,当然他们的自称都是"蒙古",一般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其中察哈尔部首领一般就是蒙古大汗,由于明朝一直都在打压属于中央蒙古核心部落的察哈尔部,所以两者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相反,明朝和土默特部的关系倒是不错,因为明朝也想利用土默特部来打压察哈尔部。
  "瓦剌"这个部落联盟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记录,因为古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就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草原百姓(即后来的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另一部分被称为"林中百姓(即后来的西部蒙古、瓦剌)",其中后者通常自称为卫拉特人而非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后裔一直利用世代联姻来拉拢对方,直到元朝灭亡后,瓦剌人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并脱离了蒙古人的统治。
  瓦剌一般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后由辉特部取代)四大部,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瓦剌四部盟主。想必很多人都听说土尔扈特这个部落,他们一度因为和强大的准噶尔部不和,不得不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又因为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部分土尔扈特人又东归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兀良哈三卫是明初统治者用来笼络和羁縻蒙古人而设立的三个卫所——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因三卫的驻地在兀良哈地区而得名,一般分为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等蒙古部落。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卫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所谓"一府设所,几府设卫",每卫大概有军队五六千人,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明朝初期,由于明朝军事实力强劲,以蒙古骑兵为主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一度归附明朝。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其手下骁勇善战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还出力颇多。
  有意思的是,鞑靼和瓦剌都曾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对方统一蒙古各部,但持续的时间往往都不长,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则因为实力最弱而不得不依附周边的强敌(明朝、鞑靼、瓦剌)以求生存。由于篇幅有限,后面我们将继续介绍瓦剌和鞑靼以及北元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网站目录投稿: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