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婴·越石父 战国轶事小说。旧题晏婴撰。原载《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吕氏春秋·观世篇》、《史记·管晏列传·正义》、《新序·节士》、《太平御览》四七五等皆引载(文字各有异)。作品叙写:晏子前往晋国,到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反穿皮衣,肩负柴草,在路旁休息。晏子认为他是君子,就派人去问他是干什么的,那人回答说是齐国的越石父,因困窘被卖到此处做奴仆,已经三年,今天遇到齐国的使者,就打算回国去。晏子问他能否被赎回,他说能。晏子便解下使车的左骖马,赎回了他,并和他一道坐车回国。至家门,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气愤,要求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对他说:"我把你赎了回来,为什么就跟我绝交?"他回答说: "士者屈 (受屈) 于不知己,而伸 (扬眉吐气) 于知己; 所以,君子不以对人家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以人家对自己有功就屈服于人家。我三年为人奴仆,而无遇知己;如今你赎我,我以为你了解我,可你先前上车不给我让座,现在进门又不给我打招呼,这跟那些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我还去做奴仆,请把我卖出吧!"晏子听说后,客气地接见他,并向他道歉,表示诚心改过。于是晏子设宴隆重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小说通过晏子赎越石父并与之同归共事的描写,赞扬了晏子知错就改、尊重有志者的精神。晏子在出使途中,能解左骖赎回沦为奴仆的越石父,难能可贵;但他乘车而不让座,入门而不辞别,反映了他 "以功而轻人之身"的傲慢作风。不过,当他认识这些错误后,能"诚革(改)之",更为可贵。作者以严肃态度,在塑造理想人物时,能"不隐恶,不虚美",这是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作品中越石父对于晏子的知己之感,写得情真意切,有力地烘托了晏子的形象,使故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