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攀比现象不同,针对不正当的攀比现象,学校教育应当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出发,重在将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明辨是非,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下面本站为大家介绍如何防止小学生攀比,让大家了解如何引导学生的攀比心理。 首先,家长自身要建立起健康的认知模式。认知理论强调,给人们带来各种情绪体验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就是说,是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影响了我们的情绪、行为等反应。由此看来,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差距、看待融合……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负性攀比所累。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情绪,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态度。因此,摆正家长自身的态度,是首当其冲的要义,也是家长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 其次,家长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是在成长过程中,向成年人习得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家长和老师。有一部分家长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而且,出于谦虚和教育孩子的目的,要拿其与家长觉得更好的孩子比,这就可能会给孩子一个"我不行"的暗示,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就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形成了,那么,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将有可能在"致力于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的压力下艰难前行,甚至,会通过"打压他人"的形式来认同自己,或者,干脆放弃自己,他们的内心往往会痛苦、焦虑或抑郁。还有一部分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包装得完美无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炫耀品来展示,这些孩子对自己的认同往往会依赖于外在的东西,或者过于追求完美,但是这种无法达到的境界将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痛苦。因此,家长们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尽量纵向比较,不要盲目地横向比较。即用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用有实际内容的话语来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让孩子知道,人这一生,是不断成长的,为孩子建立起"希望"模式。 最后,家长和孩子共同建立并维护"自信心"。经常性的负性攀比,结果往往是个体自身的实力与期望值达不到均衡水平,导致自信心缺失,从而产生抱怨、憎恨等情绪。因此,建立并维护自信心,增强自身实力,是战胜负性攀比心理的绝佳武器。本人从学校毕业近二十年,但学习从未中断,而且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而非功利的,完全是自身兴趣所在,这种学习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我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这种成长始终维护着我的自信心,使它越来越强大。因此,对于家长和孩子,我始终都建议,一定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建立并维护自己的自信心。忙永远不是理由,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知识体系的强大,而越来越完善。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你会创造出人生的精彩。 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本站,欢迎大家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