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华为年薪万聘博士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有哪些共性


  最近,华为又火了!华为以百万年薪聘用了8位顶尖的2019届博士应届生。
  从华为CEO任正非亲自签发的邮件截图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最低年薪下限有89.6万,而最高年薪上限到了201万!
  大家都在感叹华为的百万年薪,却不知,如果要进华为,需要经过"网申-笔试-性格测试-群面-专业面-boss面-英语测试"7轮考验。
  即便你通过所有关卡,也不代表能拿到Offer!接下来,应聘者将进入资源池,华为会根据应聘者在各环节的表现打分,最终根据分数高低予以排序录用!
  大厂也好,心仪的小公司也罢,最重要的是入得了门。
  而这个门,就是"面试"这一关。
  有很多人被拒之门外,一次被否,两次继续被毙。这种情况下,大家不是吊"死"在同一棵树上,是吊"死"在了很多树上。
  对于一个面试失败者来说,与其获得安慰,不如让"死"变得更通透明白一点。
  这以下的三个秘密,就是你面试失败多次,却依旧不知道的。
  01、核心能力的不匹配才要命
  后台曾经收到过一条读者的留言,小C说她受到职场"歧视"了。
  小C今年35岁了,还未婚,她以前就职于一家金融租赁公司。
  这次,小C准备跳槽到一家公司的投行部。按理说,小C有相关的工作经历,通过面试不是难事,可是唯一的不足,她没有CFA证书。
  在备考CFA的时候,小C也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她下了很大功夫,想借考证的机会把遗漏的知识都补上。
  几场面试下来,小C的笔试成绩非常高,可最后还是被毙在了专业面试上。
  小C陷入了迷茫,她想,是不是自己大龄未婚这个劣势被无限放大了?
  但实际上,HR反馈的信息说:你已经在金融业工作这么年了,但真正CFA所需要的专业投资知识其实是缺乏的。
  一问到真正涉及CFA相关内容,除了书本上的一些答案,小C能说出的项目细节寥寥几句,根本打动不了面试官。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核心能力不匹配。
  在HR行业当中有句话:"招聘要慢,淘汰要快。"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招聘都是需要去重视的工作。因为一次失败的雇佣,不仅浪费了应聘者的时间,消耗的成本就是该员工年薪的15倍。
  所以,大多数招聘者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部门最"需要"的那个人,来实现团队乃至公司的指数级增长。
  很多人也会有疑问,是不是一定要专业对口才叫匹配呢?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匹配是你做这项工作,知识储备与经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你解决问题。工作做起来不闹心,工作做成了能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为了达到岗位的匹配,有这些小Tip可以参考:
  1. 仔细阅读招聘信息中的岗位职责,将要求与经历进行比较;
  2. 在简历中,把与应聘岗位的相关工作经历放在最前面,以便引起HR的关注;
  3. 提前获取必要的证书,证书既能证明实力,又能达到匹配的标准。
  02、重基础也要重实操
  为什么看过那么多"面经",却还是不能通过面试?
  看了很多小伙伴面试大厂的经验分享帖,发现大家总结的经验集中到了两点:
  一个是基础,另一个就是实操。
  面试就像升级打怪,有时候我们还没见到大Boss,就被路上的小怪给打死了。
  小R曾参加过阿里的面试,面试的是功能测试的范围。
  在第三轮面试中,首先问到了之前项目的系统结构图,小R很快就把之前智能停车项目的系统结构图画了出来。
  然后,面试官仔细地问了项目的内容,好在这些东西小R在写简历的时候都复习过了,所以总得来说答得还不错。
  但是,让小R没有想到的,最后面试官又问了几个测试的基础知识点:一个BUG的完整周期包含哪些阶段?什么是灰盒测试?
  小R愣了短暂的几秒,立马迅速地从脑海中检索出答案,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小R在经验分享帖里说:"一定要重视基础,多巩固!如果基础问题答不上来那就尴尬了,估计前面答得再好也没戏。"
  万丈高楼平地起,既然扛得起大梁,对于底层的问题应该是清清楚楚的。
  除了基础,第二个要重视的,就是实操。
  如果不是校招,在社招中,项目经历就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有经历是好事,可接下来就是一次检验履历真实性的步骤。
  对于项目的考察不仅让你将项目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面试官最想知道的是,你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判断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一个跳槽的同事就遇到了这样的面试官。
  同事的能力很不错,原来几个项目中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面试官首先提问:"这个项目怎么做成的?"接着又问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例如:"你当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
  很幸运的是,同事已经以STAR模式准备好了答案,并对细节也考虑得比较周到。
  什么是STAR形式?STAR模型分为四个部分:
  Situation:当时背景情况如何?
  Target:你的期望目标是什么?
  Action: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Result:效果如何?
  问题不难,可如果只是把项目成功当成装饰简历的工具,只要一问到细节,你模棱两可的回答就让你减到负分。
  为了应对项目细节的连环追问,这些小Tip可以参考:
  1. 提前收集面试试题,重视考察的基础题;
  2. 在工作中学会复盘,将业务细节了解清楚,按STAR的形式准备好;
  3. 填写简历是注重实际,不要为了装饰简历填上虚假信息。
  03、学会迁移
  很多小伙伴都担心自己跳槽的经历会给面试官留下不稳定的印象,以至于成为减分项。
  但是要想把这种经历变成另一种优势,我们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就是迁移。
  表妹之前在一家公司做市场活动工作,接着又跳槽到一家网络公司做新媒体运营。
  很多人都害怕面试官问离职原因,但是表妹很坦然地回答:自己以前岗位内容与做市场活动相关的,但是自己下一步的规划是新媒体行业。
  但是,表妹能将跳槽经历变成亮点的原因,就在于她会将经历进行迁移。
  之前做市场活动的经历,让她对于用户画像很了解,再加上撰写文案能力也不弱,表妹在面试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匹配度,并且中间也有其他领域的思维作为加分项。
  除了可以迁移经验,知识也是可以迁移的。例如,之前做过的演讲活动,演讲能力在其他领域也可以用的上。
  当然,迁移的前提是做好职业规划。
  以前也有一个朋友咨询过我,他之前的工作是做酒店管理,又做了两年的老师,接着又想转行做运营。
  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工作经历,如果行业之间再无很大关联,也不懂得从中发现共性的话,就会给面试官一种没有长久性的印象。
  所以,跳槽也要按着职业规划来选择,这样才能完成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让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为了更好地完成经验的迁移,这些点需要注意:
  1. 将相关工作放在一个体系内一起看,并找出技能上的共同点;
  2. 工作虽不同,但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3. 面试中,遇到问题场景,合理使用以往经验,切忌生搬硬套。
  有人说面试如战场,也有人说面试如相亲。
  但不管是哪种形式,我们该掌握的套路要掌握,但是清一色的"面经流派"只会让你陷入平庸。
  唯有真诚与自信,才能让我们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面试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展现的舞台。
  当掌握一定的章法后,我们继续沿着自己的规划前进。
  愿我们都能在面试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用自己的实力赢得面试官的一句:你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
  年薪百万,身价上亿的年轻人都有哪些共性?
  我站在书架前,面对刚刚整理出来的30多个笔记本。
  它们占据了书架的两个格子,按照年份,从2003年排到2015年。
  有的本子很厚,罩着软软的皮革封面,用光洁的铜版纸分隔出月份,前后夹着几个置物袋和卡袋,要用双手抱起来翻。有的薄薄的,一个手掌那么大,寥寥数页,可以塞进衣服口袋。
  每年,我都会准备好几个规格不同的本子,记录工作和生活,第二年再换新的。
  通常,一年记录的东西只占10%,剩下90%都是白纸。翻看那10%,大多也是些鸡零狗碎。如果把所有笔记做成图表,在每一个记录过的日子上打点,这张图大概会呈现出沙漠一样的荒凉,偶尔冒出几个小点,像仙人掌突兀地扎在地上,而且,它们往往抱团在年初的几个月里。
  每一年,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始,和疲软无力的坍塌。
  在书架的另外两个格子里,陈列着以前订阅的杂志。封面多为某个当红名人,他们或坐或站,瞳孔在聚光灯下折射出炫目斑斓,衬得整张脸都跟开过光似的。他们绝大多数都很年轻,不仅年轻,而且能干。
  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27岁公司已经上市,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巨富。封面上,他难得地穿上了正装,和奥巴马一同出席活动。对照看我那些软趴趴的本子,这些杂志显得愈发硬气。
  当某个年轻人跳出来,做出我们在同样年龄做不出的事情时,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沮丧,都是年轻人,凭什么差距这么大?
  如果扎克伯格也有记笔记的习惯,他的日历本里,会记载些什么呢?
  10岁那年,电脑还不怎么普及,看起来只比打字机高级一点,身为牙医的父亲为家里的孩子每人配了一台。扎克伯格开始自学写程序。初中请了软件专家当家教。
  高中开发了两款软件,一个名为ZuckNet的程序,让父亲可以在家里与牙医诊所交流。一个名为Synapse Media Player的程序,可以借由人工智能来学习用户听音乐的习惯。
  大二开发出名为Course Match的程序,可以依据其他学生选课逻辑参考选课。一段时间后,又开发了另一个程序,名为Facemash,让学生在一堆照片中选择颜值最高的人。
  这之后,才有了Facebook,那一年,扎克伯格20岁,不过编程这件事,他已经做了10年。
  扎克伯格的合伙人之一帕克,7岁开始学编程。到高中时,已经有能力侵入公司和大学的系统。15岁那年,他入侵了某500强公司内部网络系统,由于未成年,被判处社区服务。19岁高三毕业,他已经靠编程赚钱,并着手创业做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33岁时,他第四次创业,推出新型社交视频聊天网站Airtime。
  作为连续创业的CEO还很年轻,不过创业这件事,他已经做了14年。
  或许可以说,是机遇造就了这批年轻人,让他们用比前人快得多的速度成长。但终究,是他们更早地选定了人生方向,并适时接住了时代抛来的幸运。
  蔡志忠在采访中曾说,任何厉害的人,从小就开始想通,这辈子要拿什么刷子混饭吃,及早就把刷子选好。
  他1岁开始看圣经。从创世纪开始,看了成千上百个故事。故事里每个人物都很厉害,耶稣基督可以让瘸子走路,让瞎子看见,摩西可以分开红海,诺亚可以制造,而自己什么都不会。
  4岁的时候,他躲在桌子底下,思考了整整一年,父母都以为他精神出了问题,就在那一年,他确定好了将来的人生之路——画漫画。
  15岁,他辍学成为职业漫画家。28岁成立卡通公司。画23年,画出了畅销书《庄子说》。
  我快忘了自己4岁时的样子,如果那时候有什么非要不可的话,我只记得路过一家零食店时,特别想吃老妈又不给买,赖在路上号啕大哭,目标坚定,哭到虚脱。于是我经常以己度人,咬定故事里都是骗人的,学龄前能思考什么人生哲理,一根棒棒糖还不够摧毁所有信念啊。
  2016年5月,我去上海玩,借宿在朋友家,她家孩子差不多4岁,叫做小涵。
  早上8点多睁眼,我听到卧室外面滋啦滋啦煎鸡蛋的声音,肚子"嘟噜"了几下,赶紧翻身起床。餐桌上已经摆了满满一桌好吃的,现热的牛奶,刚切的西瓜,顶上撒着芝麻外皮带点脆焦的生煎包……小涵站在桌子边,左手拿包子,并不吃,眼睛直愣愣盯着右手的手机。等我洗漱完毕,他还保持着一样的姿势。在外婆催促下,才咬了口包子,肉馅快从皮里掉出来了,也没再咬第二口。
  "这孩子,看什么动画片这么聚精会神?"我凑过去,一手抓一个包子吃了起来。朋友解释说:"哪是动画片啊,他一早就起来看棋谱,已经一小时了。"说着轻车熟路地没收了手机:"别看了别看了,你再不吃饭,下次妈妈就不带你去上围棋班。"小涵这才三口两口吃掉手里的包子,匆匆拿了一块西瓜,又摸到手机看起来。
  我在一旁目瞪狗呆,原来真有孩子是一个包子,不,一笼包子都骗不走的。小涵立志成为世界顶级围棋大师,最害怕的是不能去上围棋课,以及,别的同学赢了他。
  所谓天才,抛开天赋异禀,更多是因为他比别人早确定下目标,并能心无旁骛。
  写出《哈利·波特》的罗琳,不是离婚以后,在咖啡馆里坐着一拍脑子,或者在孩子床前张张嘴,随口把故事给编出来了。罗琳8岁时就读过《小妇人》,她喜欢与她同名、同样急性子的乔·马琪,觉得自己也像她一样渴望写作。
  1990年,她在葡萄牙波尔图教英语,孕育出了哈利波特的灵感,于是晚上教书,白天一边听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一边写小说。1993年女儿出生以后,她的第一段糟糕婚姻宣告结束。罗琳带着女儿,装着写好的三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回到英国。
  为了专心写作,她推迟了在爱丁堡做教师的培训课程,申请了失业救济金,找了间条件糟糕的公寓住了下来。期间她患过严重的抑郁症,接受心理治疗后,1995年才完成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等到小说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已经过去了7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早早地找到人生方向。
  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摩西奶奶,就是从77岁才开始画画的。不过在她拿起画笔之前,做过将近20年乡村景色刺绣。拿起画笔之后,从77岁到101岁,居然又画了20多年,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平均以每周1-2幅的速度持续创作。
  年轻有为和大器晚成,并没有分别。
  没有人是在一个点突然爆发的,也没有规定到了哪个点就应该怎样。从起点出发,总要翻过小径,越过河流、穿过丛林,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有些人走得快些,有些人走得慢些。有人年纪轻轻就干得漂亮,但要知道,他们做成一件事,不是因为年纪轻,而是因为开始早。
  黛比·米尔曼曾说"期待每件有价值的事值得花很长时间。"由于很难更好地捕捉到这样的根本原则,以至于我们如此不耐烦地将其忽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更早的获得,没注意更早的开始。
  衡量开始点,不是出生的日子,而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去做"的日子。从那以后的时间,才有可能纳入到有质量有效率的累积中。
  从那以后,蝴蝶才扇起翅膀,花苞开始孕育,胚芽冲破种皮,静止的开始流动,风帆扬起,等待启航。
网站目录投稿: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