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激将法,就是故意用贬低或侮辱的方式刺激受害人,以激发出其捍卫尊严的行为。 用激将法,可以说只有收获,没有损失。成了,我激得好;不成,你果然就是我说的笨蛋。 这么好的事,当然不是人人有权力使用,它注定是皇帝用于大臣,将领用于士兵,上司用于下属,强势用于弱势。后者想激前者,下场不会妙。 就算你认为自己是强势,激将法也很危险。 记得几年前有条新闻,一位打扮寒酸的青年去买烟,发现小店里没有他想要的烟,转身离开,老板娘来了一句:买不起就不要问!——在粗糙的商业环境里,这种激将法是卖家常用的,很多人为了面子,一冲动就买下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 这位青年没有冲动,买下一包中华之类的好烟。他在晚上回来了,放火烧死了老板娘全家。 只有那些处于绝对强势的人,知道绝不会被报复,也觉得自己是"为你好",才敢放心地使用激将法,家长与老师是其中的两大类。 一个孩子,高考是当地状元,他的父亲(或母亲),如果害怕他从此放纵,玩乐过度,就会这么使用激将法:虽然得了状元,可是你大学的同学有很多状元,他们其他能力比你还要强,估计你以后很难赢他们。 孩子的喜悦一下冷却,默默地去读书。他们相视一笑:我们的妙计又得逞了! 《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夸张了激将法的成功率,完全忽视其对受害人心理的打击。人普遍对负面的因素想得多,担心害怕、否定自己,是常有的心态,不停使用自己的强项,对抗"负面偏好",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 激将法是放大"负面偏好",我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把你说低一点,说得一无是处。不仅不拉你,还踹你一脚。经得起这种折腾的人,很少。后果一般是习得性无助:你天天说我烂,我就真烂了;到最后你天天鼓励我,也没用了。 激将法,无非就是对无力抵抗者讽刺挖苦而已,你不是特别恨一个人,巴不得在心理上杀死他,还是别用,尤其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