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保险强大营销能力的敬畏,我对保险产品一直存有戒心。 最早认识保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想不起什么原因,爸妈从每月微薄的薪酬里拿出几块钱,为奶奶投了保。后来奶奶不幸过世,居然得到保险公司几倍于交付保费的赔偿。那种悲伤之后的些许宽慰,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自己亲身感受保险是从买车开始。在4S专卖店,销售人员三言两语的未来描述,让我赶紧买了所有需要打勾的车险。新手上路,果然没几天就蹭了,保险公司全部买单。开车出了修理厂,心中竟生出一丝窃喜:一年的保费,一次就"赚"回来了。 后来,有朋友妻子做保险,我便成了她的第一批客户。也不知道买的是什么,反正她卖什么,我们买什么。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为孩子买的是一款分红险,大概要72年分24次才能拿回相当于投保本金的现金返还。至于增值红利,要视保险公司该业务经营状况而定,合同并不保证。 后来,我从在我们家做家政的大姐身上,了解了投连险。她没有社保,没有医疗保险,仅仅因为同一村子里出来到北京打工卖保险的老乡的劝说,就几乎把所有积蓄都买了投连险。致富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买在股市6000多点的高位,现在深度亏损。 再后来,我听业内人士讲,保险公司什么时间主推什么产品,是大有讲究的,核心是既要贴近热点易于销售,又要能满足公司现金流。譬如,前两年业内大卖投连险,是因为股市火、基金热、老百姓都想理财;今年某保险公司不计成本主卖万能险,是因为对外投资巨亏,需要快速回笼资金。 保险的强大营销能力,屡屡让我叹为观止。在证券业的几年,我常以保险为营销榜样,保险业的营销水平,在中国的金融界要领先好多年。最新的例子,家政大姐让弟弟在老家银行帮她存钱,结果五分钟后从银行出来,他给姐姐带来的不是存单而是保单。 随着成家、立业、育儿、养老,我逐渐感知人生的艰辛与飘忽,也深刻认识到保险发明的伟大之处。保险犹如慈祥的先知,把你对未来的恐惧、担忧与不确定性,通过较小的投入而对冲了。这就是保险的"射幸"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买点保险,但应该把保障放在本位,以消费的心理多买疾病、健康、意外等保障为主功能的保险。至于投资与发财,于保险而言,恐怕更多的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