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介绍了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解读,本篇开始介绍最受市场追捧的利润表。 一)什么是利润表 利润表也叫损益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报表。它解释公司在一个会计区间内(如季度,半年度,年度)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并按照不同的类型汇总的一个报告。其核心就是净利润的产生过程。 由于上市公司是由全体股东所有,因此把净利润分配到每一股份上就得到每股收益(每股利润)。市场之所以如此重视利润表,正是由于: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收益的走势左右着股价的走势。 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 1)营业总收入 利润表的第一行通常是营业总收入,这个是公司的主要收入。 有的利润表中营业总收入中除营业收入外,还包含利息收入、收到保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这三项是企业涉及金融业务才需要单独列报。所以很多公司的报表里没这三项。 营业收入是从事主营业务或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看企业的收入,必然要关注营业额的规模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观察企业销售的产品或劳务的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与企业的战略有非常清晰的关系。卖什么?卖给谁?卖多少?通过附注里的营业收入构成和销售区域可以看出一些倪端。(限于篇幅关于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详细分析将另作阐述) 2)营业总成本 这些项目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支出的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因此要从收入中扣除。 营业成本是指期内销售产品的制造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通过附注查看该公司计算营业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据此了解管理层是如何进行企业管理。 营业税金及附加指营业过程中无论是否盈利都需要缴纳的税费,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 销售费用是为销售商品(或服务)产生的费用。如广告费、促销费、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及提成等等。 管理费用是与企业管理环节有关的费用,包含管理者工资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行政开支、董事会经费、中介机构费用等等; 研发费用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支出部分。已资本化的不在其中,如复星医药,2018年研发共投出25亿,但资本化了10亿,所以这项只显示15亿。 财务费用包括①自有资金利息收入;②债务的利息支出;③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办业务支出的手续费。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该科目数字一般应该很小才对。如果一家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经常出现或正或负的大额数字,要么是公司调控报表,要么是减值测试水平太烂,都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 3)其他项目的收益 这部分是和主营无关的其他收入。 其他收益指不占用企业资产的收入,如政府补助等收入。 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股利;持有债券收到的利息;投资到期收回的价格或到期前转让的价格与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或正或负)。 汇兑收益就是企业持有外汇资产或负债(例如外币、外汇存款、 外汇应收应付款、外币计价的债务等)期间,因为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变动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本期变动。 4)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核心,没有足够的利润,企业就无法继续生存。持续增加的营业利润是企业蒸蒸日上的表现,持续提高的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是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营业外收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这类收支都是偶发性的,不具有持续性。 5)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等于利润总额也就是常说的税前利润,企业在这个基础上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的所得税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税率愈高,净利润就愈少。我国有两种所得税率,一是一般企业25%的所得税率,即利润总额中的25%要作为税收上交国家财政;另外就是对三资企业和部分高科技企业采用的优惠税率,所得税率为15%。当企业的经营条件相当时,所得税率较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要好一些。 6)净利润 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就是净利润,关于净利润,需要强调一点:由于利润表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制原则),即凡属于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付,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取或付出,也不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也就是说生意做了,无论是否收到钱都算利润,因此有净利润不等于企业真的挣到了钱,净利润一定要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对照着看, 投资者可以直接用"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来衡量净利润的含金量。该比值连续数年大于1,发现"印钞机"概率就大;如果连续数年远小于1,则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并挖掘原因。 利润表下半部分还有一些内容,如其他综合收益等等,因不涉及当期利润,就不在本篇讨论了。 7)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或每股盈利(简称 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 上市公司在发布财报时,通常会在利润表中同时发布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金额。作为普通股投资者,在看利润表时,除了要关注基本每股收益,还要特别关注稀释每股收益,这样,你就会知道,当这些稀释性潜在普通股一旦真的转化为普通股时,你手中的普通股的收益会被稀释掉多少。 三)利润表初步分析 1)毛利和毛利率 公式: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公式: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毛利反映产品的初始盈利能力。毛利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被称为"毛利率"。 具有某种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可以创造高毛利润率,因为这种优势可以让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进行自由定价,让售价远远高于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毛利率在40%以上的公司通常具有某种竞争优势,而毛利率20%-40%的公司往往处于高度竞争行业,因为竞争会消弱行业的总利润率,如果一个行业的毛利率低于20%,说明这个行业存在着过渡竞争,处于过度竞争行业的公司,由于缺乏特殊竞争优势,难以为投资者带来财富。不同行业的毛利率差别相当大。为了衡量公司的毛利率,需要将其与同行比较。毛利率比同行高很多的企业,要么属于业内强者,要么就是造假的骗子。 毛利率指标检验并非万无一失,它只是一个早期检验指标,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有可能有持续竞争优势,出于稳妥,我们应该查找公司在过去7-10年的毛利率。以确保其具有"持续性"。 2)净利润率 公式:净利率=净利润/总收入×100%; 净利润率是指经营所得的净利润占销货净额的百分比,或占投入资本额的百分比。这种百分比能综合反映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经营效率。如果一家公司的净利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这很可能是具有某种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净利润持续低10%,该公司很可能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 只关注净利润的绝对额增减变动不足以反映公司盈利状况的变化,还需要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例如,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快于净利润增长率,则公司的净利润率会出现下降,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在下降,相反,如果净利润增长快于收入则净利润率会提升,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在增强。所以,净利润率比净利润更能说明问题。但是,如果净利润中存在大量非经常性损益、非主营收入,以及所得税变动,这样的净利润率质量会下降,不能完全反映公司业务的盈利状况,这时营业利润率或EBITDA利润率就是更好的指标。 3)营业利润率 公式: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全部业务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反映的企业盈利能力,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商品销售额提供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4)EBITDA利润率 EBITDA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与折旧和摊销之和(即: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占这一时期的销售收入净额的比重。这是个国外常用的指标,国内由于EBITDA无需披露,所以计算相对复杂些。 公式: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折旧和摊销可以在现金流量表里找到,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财务费用;或用现金流量表中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减去其中支付的股利或利润部分后的净额来代替。) 公式:EBITDA利润率=EBITDA /营业收入×100% EBITDA利润率表明企业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息、税收和净利润以及收回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由于从理论上来说,EBITDA必须不少于税后的经营性净现金,因此该指标又被称为"现金利润率"。对于一些基础设施企业,例如,通信、路桥、港口、机场或大型高新技术等企业,其折旧费用或摊销费用非常巨大,计算EBITDA利率,揭示企业应回收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些非付现成本(经营性净现金的重要来源),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强。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