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国家到管理企业,二者之间往往有相通的地方。什么制度适合当时的管理,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那不是由管理者幻想来规划出来的,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管理思想与模式运用于企业当中。管理对象的物质环境变了,被管理的人文背景变了,管理也要随之改变,所以管理也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在洋派管理学大行其道、强调"执行力"和"没有任何借口"的当儿,中国的管理也逐渐趋于提取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运用于管理了。从《麻辣三国》、《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再到《情境[鹿鼎记]》《梁山政治》等书大受追捧的程度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念的比拼让管理学不断出新,既带动了管理者的思考,也带动了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其中成君忆的书最为引人关注。正在于他那"新古典主义"的主张:"回归传统,崇尚道德,无为而治",对管理做以最新诠释与赋予创新的思想与观点,所以才倍受瞩目。他对中国企业这种塑造明星老板的做法非常看不惯,也不欣赏员工所谓的自我实现。他倡导的团队精神是一种爱与和谐,一种非物质的指标。其实造成这种现状并非偶然,因为现在中国的太多的企业已经厌倦了照搬或是沿用西方一些洋派的管理思想、风格与模式。因为现实是,管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运用。这些管理思想可以从渗透在一些我国重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中,如《周易》、《贞观政要》、《资治通鉴》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小说,只能是小说。或许这样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没有更多的渊源。但仅从故事的人物传记成败看,一种管理的成败,要看这样的管理是否因地制宜,是否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是否依据事物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来做管理调整,适者生存。 有的管理概念解读起来很方便,像激励机制,虽然其内容在不断创新,但总归是在货币性激励、股权式激励这些类别中打转转,没有什么争议。企业文化就不同,尽管各种传播媒体都在谈论它,但好多文章读起来给人的印象要么是陈陈相因,要么是不知所云。实践中的"企业文化"很多也不怎么样。郑州亚细亚商场曾经在全国红透了半边天,员工统一着装,每天早晨搞升旗仪式,集体背诵企业精神,引得许多地方的大中型商场竞相效仿,但这个"标兵"最终竟然倒闭了。再说一个小例子,有一位从台湾某著名IT公司辞职的职业经理说,他之所以选择离开那家公司,理由是厌烦每天上班都要喊口号,在他看来,喊口号不仅仅是形式主义的问题,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太肉麻。好在企业文化毕竟属于企业里的软规定,大对数员工的反应是温和的,即使有意见一般也不硬顶,他们内心的独白也许是:只要给我发工资,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喊口号也行,唱歌也行,反正我不在意就是了。真可谓"佛祖穿肠过,酒肉心中留"。企业文化如果这么干下去,其结局可想而知是相当尴尬的。为了释疑解惑,看来还得溯本归源,从文化本身谈起。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最常挂在人们口中,但也是用得最为松弛混乱的一个概念,仅从1871年至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如今半个世纪又已过去,对文化的定义更不知增加多少。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亚种,从以上任何一条定义出发,都可以演绎出自己的一出正剧,假如再加上某些有意无意的曲意误解,就会更加"神龙见首难见尾。"不过,目前在世界上得到较多学者确认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nn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之因素。 近年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员工的使命感与信仰是支撑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对于高成长性的企业来说,这点尤为关键。当一个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在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时候,如果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自然而然会降低员工的创业热情,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员工流失。另外,高成长性企业一般以生存和发展为首要任务,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创业氛围会逐渐减弱,凝聚力也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好,而文化氛围却越来越差的原因。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误区,希望能够为真切地想用利用文化辅助管理的企业抛砖引玉。误区一:文化建设可以一蹴而就。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经过持续艰苦的共同努力,企业文化才能够融化在员工的血液里,落实在员工的行动上。否则,企业文化就会成为一个漂亮的摆设。误区二: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但文化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过程外,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过程。全员的参与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最终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得到这些员工的认可。在文化建设方面,员工主要可以参加如下几方面工作:凭借在公司工作的点滴感受,参与文化理念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帮助公司改变不合适的做法;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注重自身行为,对内影响同事,对外为企业争光。误区三:横空出世,求新求异。不少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理念的编制上,只顾求新求异,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导致文字晦涩难懂,员工连看都看不明白,何谈深入人心?另外新异的文字同企业自身相关联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企业文化成了横空出世的一本小册子,也就成了无本之末。 企业组织的文化形态则正是处在家庭和政府之间,可以有类似于家庭的融洽氛围和文化,但是要有严格的规则;需要有一定的等级制,但是要尽可能地使组织扁平化,消减等级制对人们创造力的抑制。戴尔实施非常严格的业务流程管理,但是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身处相同的小格子里,标识方面也只有其名字、没有头衔等等。这就是企业组织的文化特点,家庭的平等制和企业的等级制之间的某种混合物。标准化、泰罗制和科学管理是支撑现代大型工商企业的核心构件,是企业大厦的承重墙,是不能随意发挥和改造的。而个性化、人性化和柔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达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是一些装饰性的构件,是更好享用承重墙带来的空间的一些辅助手段。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所建构的硬性空间,柔性装饰实际是没有用武之地的。个性化和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并没有否定、更不能否定企业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像戴尔这样主要是以销售领域上的流程创新立足于市场的企业,其销售流程上的标准化作业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它的信誉就是来自它在销售领域上没有销售人员的个人发挥。当一位整天以电话线和鼠标与世界联系的戴尔销售人员,去应聘那些需要发挥个人作用的其他企业的销售职位时,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没有与招聘人员做眼神上的交流,也许不算太奇怪。由于历史上我们对泰罗制和科学管理原理的片面理解和简单化批判,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被发达国家那些表面的最为时尚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所吸引,从而忽略和没有真正认识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要以低成本战略制胜的企业,需要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流程管理。随便打开我们的商业报纸和杂志,不难发现因为关键销售人员跳槽而给企业带来重创的报道。 关键词:创新:企业文化的投资成本,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