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我面前的茶几上。 "还有那只手!"在母亲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缩缩极不情愿地将另一只手也放在了茶几上,并松开了攥紧的拳头。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燥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 母亲继续在抱怨:"医生,为了这孩子,我连工作都辞了。什么办法都用过,都没用,而且越来越糟。……" 孩子社交恐惧谁之过? 原来,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带大,上小学后不久就开始玩弄手指,常把手指弄得咯哒响。母亲担心养成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便辞职在家,开始严加管束。每天上学放学接送、陪读,放学回家都要询问有无在学校里玩手指开小差,经常为这件事打骂他。后来,终于听不到他手指的咯哒声了。满以为问题解决了,但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而且母亲发现剪不到他的指甲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是被他自己剥掉的。母亲担心是否存在身体疾病,四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补锌、排铅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还是无济于事。最终母亲只能又采取打骂手段,但这次却毫无效果。拖来拖去,一双手终于成了现在这样。 在母亲情绪激动地诉说的同时,我注意到男孩又开始揉搓双手,撕扯指甲周围的皮肤倒刺,心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对母子的烦恼。 经过交谈和心理测评,我发现男孩存在社交恐惧,并伴有自卑、轻度的情绪低落,对母亲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母亲也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几次咨询,父亲均未露面。原来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能和妻儿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亲负责。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心病"。 过度关注反酿苦果 事实上,心理门诊经常会接待因为"手指"问题前来求助的儿童和家长,小到几个月的婴儿,大到高中、大学生。严重的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的背后,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获得安慰。因此,打骂和斥责只会加重问题的存在而无一益。就如上述案例中的男孩,在"手指问题"的背后,是孩子对社交的恐惧和渴望,是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控制和保护,是家庭功能的障碍。俗话说:十指连心。对待孩子的"手指问题",必须要全面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状况,解决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消除诱因,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儿童和家庭的健康发展。 孩子咬手指切忌打骂 如果发现孩子反复出现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建议家长不妨先想一想孩子近期是否遭遇了什么变故和困难?是否有紧张和担忧?选择恰当的时机耐心地沟通,和善的态度、轻柔的语言往往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斥责打骂威吓,避免对这些行为的过度关注。对于偶尔出现的这类行为,更不必大惊小怪,适当的劝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