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负责学校建设的教育管理人员,我见证了区域内农村小学的撤并与建设。一所所落幕的村小,如果现在尚存,也无法重现"斯民小学"曾经的辉煌。(《探访百年村小:办学自主权成基层校长之痛》,见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说真话,原本的学校都差不多,老师也多是代课教师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闭塞的交通、信息的高速发展、城乡教育差别,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生源减少,甚至走向没落。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发文要求尽可能保留农村学校,同时加快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但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保留下来的村小如何办出质量、留住学生还是个大难题。 根据目前规定,对于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校按照100人拨足公用经费。但这点钱有什么呢?以我所在地区的山区教学点为例,40多个学生,8个教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已经花了很大的投入,有了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足额的教师配置。实行城乡同步化,村小的办学条件甚至超过同属农村的中心校,但所有这些也无法改变没落的现状。有条件的家长总是将孩子一个个转出去,留下的是无能为力家庭的孩子。 有些困难,不是钱能解决的。比如,想帮学校解决用水问题,可村里都没自来水,必须从20多公里以外的中心镇连接。我们算平原地区,要是山区学校,平时想出来买点东西都困难。这种难以解决的闭塞还导致了另外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素质得不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滞后、家长观念落后,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撤并村小也许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暂不说撤并学校能解决多少问题,单从教育成本看完全值得。如果公用经费是800元/生,按照100人来算,学校公用经费一年8万。另外,不说学校的运营成本,光8个教师的工资,按照我们地区人均8万的收入,就需要64万。要是把这些学生撤并到乡镇中心小学,哪怕给他们免费接、免费住、免费吃,这40多人都能生活的很好,因为学生并入同年级,教师可以省不少。 最近几年,国家重视村小建设,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撤并农村学校时,没有统筹考虑解决学生的接送食宿等问题,结果造成很多民生和安全问题,引起舆论对撤点并校政策的强烈批评。 然而,保留村小的目的,并不是让它不尴不尬地存在,而是要真正发挥作用。要让村小办出质量、留住学生,除了加大资金投入,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工作,让在村小上学的学生拥有健康安全、教学质量有保障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