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基于职业标准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即从物流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构成的视角分别进行岗位能力、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再根据职业标准中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能力课程,之后结合职业学习和成长规律完善并构建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 课程体系 职业标准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G14EB190)、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项目"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视角"(LZY15554)的研究成果。 一、确立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观 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岗位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是学生具体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是操作专业工具或设备解决特定岗位作业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显性的、具体的,如理货员的理货能力。为此,必须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行业通用能力是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物流岗位群所共需的基础性能力,具有通用性,指向的范围比岗位能力要宽,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需要设置职业基础课程,其对应的口径是从事物流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 核心能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实际上,它与就业的岗位与职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如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如何设计能够突出这些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以上的分析,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基于物流岗位工作实际的需要,以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分别设置岗位能力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三个课程体系。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 1.岗位能力课程设置 这类课程与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相对应,目前中职物流专业(以仓储配送方向为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仓管员、装卸搬运工、信息员等。以仓管员为例,其对应的课程就是根据标准(物流员)分解后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设置,具体有出入库作业、储存作业等,不能按照学科体系开设笼统的仓储管理或仓储作业实务,而应根据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出入库作业规范与技能、储存作业规范与技能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仓管员的毕业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会大大增强其任职的信心和勇气。基于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仓管员岗位:出入库作业规范与技术;储存作业规范与技术;货品盘点技术;货品安全与养护;RF终端设备操作。装卸搬运工岗位:装卸搬运作业规范与技术;装卸搬运设备操作。 信息员岗位:仓储管理软件操作;配送管理软件操作;单据制作与处理。包装加工员岗位:流通加工作业与设备操作;包装作业与设备操作。拣配员岗位:补货规范与作业;拣配货规范与作业;RF终端设备操作。送货员岗位:客户沟通与送达服务、货物配载与路线优化。 2.通用能力课程设置 这类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物流行业职业素质的教育及通用能力的培养,其内容主要偏重物流行业就业共需的知识、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从专业方向上看,无论是仓储与配送方向、运输方向、口岸物流方向,这些课程都是要开设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些课程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宽度,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轮换。基于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物流认知:主要内容包括物流基本概念与价值、物流功能要素、企业物流、物流企业、物流客户管理、物流服务管理、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类型等。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物品信息采集、条码内容、POS系统、网络初步知识;GPS系统、RFID技术、WMS的功能与结构、TMS的功能与结构等。物流业务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物流运作过程、第三方物流运作程序、仓储作业流程、配送作业流程、运输作业流程、客户服务流程等。物流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代理法律关系、有效合同、物流作业各环节所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物流活动中有关保险的法律、法律纠纷、法律责任等。 3.核心能力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就业岗位的不断变换,特别是变换的程度超出了物流行业的范围,那就需要考虑除了岗位能力和通用能力之外更为基本的能力范畴来设置课程,即核心能力课程。 这些课程的特点是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主要参照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共有七个模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与数学、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完全不同,原因是学科体系下的基础文化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上相距甚远。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如下。 一是自我学习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实施学习计划、反馈与评估学习效果等;二是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收集选择信息、整理开发信息、展示应用信息等;三是数字应用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解读、数字运算、运算结果的展示与应用等;四是与人交流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交谈讨论、当众发言或演讲、阅读资料、书面表达等;五是与人合作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协商合作目标、互相配合工作、调整合作方式等;六是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实施方案、调整或改进方案等;七是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创新意见、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评估创新方案及效果等。 三、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仅仅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学习与成长规律以及终身学习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还需增加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情景课程。 这样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就由六个部分构成。在整体上,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有着一定的递进关系。比如,职业技能课程一般要在相应的职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而核心能力课程既要按照自身的逻辑顺序开设,也要考虑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1.文化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四门课程,需要按照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要从物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再设计,例如,语文课引入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并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这样就规范了口语表达过程中使用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标准程度,有利于与人交流能力的提升。英语课主要解决日常口语的应用以及简单物流专业英语的识读,而不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课主要从数字运算的角度为数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做准备。计算机应用要从信息录入、整理、展示的角度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做准备。 2.德育课程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学生在校四个学期,按顺序每个学期分别开设一门。开设过程中要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具体要求: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完成职业精神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另外,德育课程的开设要深入联系物流产业及工作岗位实际,要贴近物流行业、贴近物流岗位、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对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会更有实效性。 3.职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物流认知、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物流业务流程和物流法律法规四门课程。物流认知是基础性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兴趣,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阅读给定的短小文献或小篇幅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工具类课程,主要讲解物流运作过程中使用的物流技术手段与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物流业务流程主要采取引导文教学,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讲清楚各个业务流程的过程性知识以及技能的附着点。物流法律法规主要以案例的形式讲解从事物流业务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相关法律,要让学生明确遵守法律以及如何应用法律开展业务。 4.职业技能课程 这类课程是直接针对工作岗位设计的实操性模块课程,课程的开设是以工作岗位为单位来进行,如仓储配送方向的仓管员工作岗位包括5个模块课程。课程的讲授采取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如仓管员课程首先必须讲清楚仓管员的工作职责与技能要求,其次按照技能要求在实训场地依次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对接单位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要让学生不仅会做,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5.核心能力课程 这些课程之所以拿出来单独开设是因为这些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实际上它们也散见于其他课程之中,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中,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属于方法能力的范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属于社会能力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与同学关系处理、班级管理、专业技能训练等具体的生活事件、学习任务相结合,不是讲授理论,而是一个一个能力的锻炼、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6.职业拓展课程与情景课程 因为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的是专业方向来进行的,这样在物流行业内就会显得比较窄,解决的办法就是开设职业拓展课程,如仓储配送方向往往还需设置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地理等选修课程。 情景课程主要是顶岗实习,学生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对学习过的技能和知识进行自我的整合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指导,主要有职业纪律与礼仪、与人合作与沟通、岗位技能体验与提高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心理健康与疏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