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 赢信誉 戴峰,来自泰兴市的一个农村家庭。2008年,他当上了东陈镇徐湾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徐湾社区既没有高效农业,也没有特色养殖,群众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戴峰便开始琢磨好项目。"搞副业,能致富,可没人带头,我们老百姓不懂技术、又没门路,不好弄。"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农民创业的艰难。 走访时,戴峰发现好多农户家门前都有一个"半天然养殖池",那是建房时取土垫高宅基地留下的。他和村民们商议,能不能利用这样的先决条件搞鱼类养殖时,村民却认为他不了解农村的生活,还说:"门前变池塘,蔬菜无处长,养鱼无钱挣,何苦瞎空忙。" 吃了闭门羹后,戴峰创办"爱心学校",孩子们眼里的"大哥哥"逐步被老百姓认可。 选项目 学技术 大学老师推荐他养泥鳅。上网一查,他发现,这个项目投入少,见效快,非常适合农户的家庭养殖,与徐湾社区的实情一拍即合。 就这样,戴峰开始了学习技术之旅——"三下赣榆"。连云港赣榆县家家养泥鳅,戴峰吃住在农家,他不吸烟、不喝酒,但为了能学到泥鳅养殖技术,他自带了烟和酒。三两根烟一发,四五杯酒一喝,泥鳅养殖技术全部"套"出来了,记满了整整两本子,都是喂养关键以及建池子的技巧。 2008年11月,戴峰带回了第一批泥鳅苗,开始摸索着养。年底上市第一批泥鳅,销售收入10万元。徐湾社区的村民们坐不住了,戴峰成立了"如皋市林杰泥鳅养殖合作社",发展了3个种苗基地、14个种苗池、15户农户。 2009年5月,戴峰联合其他8名大学生村官,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特种水产养殖创业园",主要养泥鳅、黑鱼、龙虾等。 找能人 得资金 镇领导划拨了30亩的园区,戴峰开心极了,但这30亩的土地由9家农户承包,其中有8家同意流转,但夹在中间的徐家却怎么也不肯出让。他反复登门做工作,但收效甚微。恰巧这时老徐上六年级的儿子把数学书弄丢了,哪儿也找不着,急得团团转。这时,他突然想到"爱心学校",便向戴峰求救。戴峰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赶往城区,一连找了4家书店,才买来了课本。风尘仆仆的戴峰感动了老徐,他爽快地说:"我信你!那地,我让了!" 土地的问题是解决了,可仔细一盘算,总投资要200万元呢,这个钱到哪儿去筹集呢?新婚的妻子拿出了买房的钱——15万元;社区里搞建筑的老板徐俊宏拿出了30万元;另一位在外闯荡的能人徐加宏拿出了25万元;市委组织部帮助他贷了10万元。就这样,园区建起来了,2009年7月投苗。 徐湾社区掀起了一股"泥鳅热"。镇党委补助建池的农户,每平方米10元,实行"三包":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戴峰还开创了"农民四部曲":农民配料员——发动周边的群众挖蚯蚓,2元钱一斤收购;农民收购员——50名村民一天就能收购上千斤的泥鳅;农民饲养员——聘请了2名管理员、4名饲养员,人均年薪1万元;农民销售员——4名运输业的农民把泥鳅销往上海、苏州等地。这一系列的环节,解决了近200户的收入问题,真正实现了"同创业、共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