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土家族族源问题探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主要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以及贵州的沿河、印江、思南、铜仁等县。
  在土家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三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从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土家族应该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廪君蛮的后裔,这支巴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大约在唐代形成了土家族这个单一民族。
  一、土家族的传说时代
  巴人是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并建立了巴国。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潘光旦先生采取汉代以后太皞伏羲氏的说法,据以认为巴人发源于西北地区。按《帝王世纪》记载说伏羲"生于雷泽,长于成纪",成纪在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以北的成县。由成县沿西汉水往东,经陕西略阳入嘉陵江,经过勉县(汉中),这里正是巴地的所在。对于巴人的起源传说目前还有很多的争论,早起巴人的发源地和活动范围也不是太确定。而巴国问题则是另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作过多讨论,蒙文通先生认为:巴国不止一个,秦所灭巴是姬姓之巴,楚所灭巴是五溪蛮,为槃瓠后代。
  廪君蛮和古代巴人的关系则是比较清楚的,虽有学者认为巴人起源于廪君蛮,但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主流观点认为廪君蛮是古代巴人的一支,且廪君蛮主要活动在今宜昌、恩施清江中游地区。西汉时刘向在所撰《世本》一书中,根据巴人对自己祖先的历史追述,记载了关于"廪君"的传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请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其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廪君传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巴人一支廪君蛮的起源、迁徙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廪君之先,故出巫诞","诞"即"蛋",许慎《说文解字》释"蛋"为"南方夷也",说明廪君之先,是"南夷"的一种,即以后"南蛮"的一个族类。"巫蛋"是以地名族,指"巫"地之夷。楚巫郡的郡治"在夔东一百里",即汉代的巫县,主要指三峡周围地带,南抵清江和武陵部分地区。这也表明巴人最早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即今长阳县境内。这与廪君蛮所活动的区域恩施清江流域在地理上非常相近,廪君蛮是巴人的一支在学术上基本没有争论。
  二、巴人的早期活动
  巴的出现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商王武丁时,妇好伐巴方,说明武丁之前就有巴氏族的存在。古代巴人居住的范围很广,《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初巴国的疆域是:"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今大巴山一带地区。
  公元前11世纪,巴人曾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据此虽无法断定是否已出现巴国,但可以说明巴人或作为附庸国参加了伐纣的战争,并且表明当时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与殷地不太太远,否则很难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后,开始分封诸侯,《华阳国志·巴志》中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反映出周王朝要加强对巴人的统治。此后,巴人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其势力时强时弱,根据自身实力处理与周围的庸国、蜀国、楚国和秦国的关系,由于在巴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相当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公元前316年,巴蜀发生战争,蜀派军伐苴侯,苴侯逃奔巴郡,苴侯、巴王向秦惠王告急,秦派张仪、司马错率军从子午道进军,同年十月,秦军灭蜀,随之灭巴,置巴郡。曾经辉煌一时的巴国就此灭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南郡、巫郡、黔中郡的巴人都成为秦的编民。
  秦灭巴之后,定居于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更迭和战争变乱,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地生活于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延绵不断。考古发现和大量的历史文献都充分证明,土家族的先民是定居在湘鄂渝黔边的巴人。
  三、土家族文化中的巴文化痕迹
  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我们也可以探究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土家族的祖先崇拜、传统歌舞等,土家族的族称姓氏和居住地区的名称都可以看出土家族与巴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我们探讨土家族的族源问题。
  (一)信仰与祖先崇拜
  巴人以白虎神作为祖先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樊绰《蛮书》道:"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巴氏……白虎之后也。"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五也写道:"房陵间有白虎神,好饮人血,每岁其民杀人祭之"。在巴人看来,白虎神是廪君的化身。祭神形式是人祭,巴人活动过的地方,都有以白虎命名的古迹。
  图腾崇拜是追溯族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明万历年间,永顺土司祭祀时,"杀人亦献首于其庙。……闻楚徼外,保靖、石柱、酉阳诸土官皆然"。此说应该说是巴人遗风。土家族在历史上同时有过敬白虎和赶白虎的信仰,他们的先人认为有两种白虎神,一种是"坐堂白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人们认为白虎是好神,每户都得有白虎堂,敬它求其保佑,在恩施土司城内就专门保留了白虎堂;另一种是"过堂白虎",这种习俗主要存在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此地土家人认为白虎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固要驱赶白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白虎神信仰,都与定居于此的巴人崇虎的原始信仰有关。
  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今土家族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大量以虎饰为主要特征的巴人文化遗物,其中有巴人的军乐虎纽锌于。
  (二)土家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关"巴"的地名
  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常用古人的名称来命名居住地或者本氏族的人名。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都傍巴山筑城,恩施施南府卫城南二里有"巴公溪者,相传郡南有巴公壕,昔有巴国大栅王世葬于此,或呼为巴公山也"。现在,恩施地区仍有巴西坝、巴勇、巴息,建始县境内有巴人河,长阳县有巴山河、巴王沱、巴业山等古地名,从这些地名也可以说明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族人姓称
  廪君蛮的主要姓氏为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五姓,在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土家族主要有八大姓,即谭、田、邓、向、柳、郑、陈、覃,其中的郑、向、谭(覃)与廪君蛮中的郑、相、曋存在着很强的对应关系,这绝非偶然的联系,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西汉末"武溪夷"田强开始,到明末清初,活动在湘鄂渝黔边地区而被称为"蛮"或"夷"的田、向、覃、冉、彭等氏首领,一直绵延不断,见于各代史册。这些姓氏的首领在历史上虽然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势力消长时有变化,但是,他们始终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强宗大姓。田、向、覃、冉、彭等姓正是现今土家族中人口众多的主要姓氏。
  (四)传统舞蹈
  土家族舞蹈是"摆手舞"。舞与歌是配合进行的。这种舞蹈的形式很多,有"打猎舞"、"生产舞"、"军前舞"、"宴会舞"。基本动作是"单摆"和"双摆"。据史料分析,"摆手舞"的前身就是巴人的"巴渝舞"。《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巴人出征时跳的这种"军前舞"是"巴渝舞"的一种。"巴渝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等,特点是用鼓伴奏,有词配唱,又鼓又唱又舞,同今土家族的"摆手舞"的特点一脉相承。
  部分学者认为宜昌长阳、恩施巴东土家族的丧葬——"撒尔嗬"即起源于古代巴人的战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土家族是由定居于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地区的巴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为单一的民族。但是,土家族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与之邻近的部分其他民族,包括迁徙进去的少数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在内。但是在研究某个民族的族源,把加入的部分作为主要成份是不适合的,特别像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土家族族源,应该从这个民族的本体即土著人的祖先来考察较为妥当。因而"南入"、"东来"都不能成其为土家族族源,这也就否定了"江西迁入说"和"乌蛮说"。但并非所有古代巴人都是土家族祖先,更为确切的说,土家族应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廪君蛮的后裔。
  由于自身对于历史并不是太了解,而族源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难理顺的问题,加之土家族的族源还存在诸多的争论,因而我只能在阅读相关著作文献的基础上作一些归纳思考,并不能对土家族的族源作很清楚的探讨,只能根据民族学所学的以客观文化特征、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知识来借助文献资料写这篇小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10年.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9.
  [3]《土家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编.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6.
  [4]段渝.巴人的传说与史实[J].北京:历史研究,2006(6).
网站目录投稿: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