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汉语言文学审美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在汉语语言以及汉语文学方面都具有较深层次的研究以及探索,因此,其蕴含的领域范围也相对较广泛。本文从艺术形式、思想内涵两方面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要点,并探讨了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要点;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主要包括汉族文化、中华文化语言文学以及中国汉语文学三大部分共同组成。随着我国积极在世界各地推广孔子学院,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发展、创新与推广不断进步,这意味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逐步迈上国际轨道,做好汉语言文学人文性的挖掘,加强审美问题研究与探讨,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要点
  1、艺术形式审美。在汉语言文学中,艺术形式起到了装饰作用。华丽的语句和词语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对艺术形式的解读可以把文章中描述的画面还原出来,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帮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的艺术形式可以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上体现。这四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方面加强了文章的美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文章的含义。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画面感,还可以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那时那刻的心境。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1],这句诗里的"直"和"圆"两个字用的非常好,给人以画面感,可以让人想象出边陲大漠的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字写出了大漠的一望无边和空旷开阔,在漫天的黄沙中,一注白烟升起,这画面给人一种苍凉之感;"圆"字写出了落日的形态与特点,让人们的焦点都放在这一轮落日上面,又增加了语言的画面感与美感。这两个字自然而然成了这首诗的神来之笔,造就了这首诗苍凉唯美的意境。
  2、思想内涵审美。文章中一切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能更好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服务的。思想内涵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思想内涵的文章就像没有了颜色的花朵一样,失去了欣赏的价值。作者创作出来的文章作品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给你孩子强壮的身体,还赋予了它一定的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就算用再多、再优美、再华丽的语言和修辞也不能把文章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去。鲁迅的文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与评价,正是因为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很好的诠释出他自己想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鲁迅先生写的小说《阿Q正传》就像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期的国人的指责与对这个社会的控诉。鲁迅先生想用他写的小说唤醒国人,让人们看到自己的麻木与冷漠,以此来拯救这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国民。在文学作品中要把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真正统一起来才能使文学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之上,才能写出真正的好的文学作品。
  二、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古汉语言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着眼于其内涵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审美中考虑到各类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形式及时代特征等。古汉语语言文学审美,评价标准不单单局限于语言本身的美感,还关注语言内在所蕴含的思想,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我国古代汉语文学作品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探索实践。像是注重作品艺术形式的南朝骈体文与宫体文,极为注重字面上的美感,倾向于应用大量华美的文字进行修饰,虽然外表华丽但是内在很容易华而无实,自然缺乏值得深刻挖掘的价值,与之相反的是战国时代的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更加注重内容的客观实用性,外在美感有所欠缺,很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这两种文学类别分别代表了古漢语语言文学上的两种极端[2],都并非审美方面的主流,真正更受广大群众青睐的审美是思想性、艺术性合二为一。
  古汉语源于生活,在审美中自然更注重意境,文学作品的审美强调其表现出来的意境,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代诗歌的创作,诗人通过个人的观察体验与感受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从而让作品更加富有美感,增强了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与感染力,在欣赏与品位的过程中自然而言会获得相应的审美情趣,体会到作品背后的真意。古汉语在审美上注重尽善尽美,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不同类别的文学作品都会或正面或侧面的尝试烘托、表现创作者的心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或者犀利的表达实现情景呼应与情感表达。比如李白、杜甫陛下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便历经千年仍旧备受世人推崇,关键就在于审美情趣的统一,思想感情的渲染与熏陶让读者几乎身临其境,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志向。以古代诗歌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古汉语独特的创造力和在审美上的价值,写作对象与内容并非最重要的,如何通过事物的描写让语言构成审美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2、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当今时代是传媒广泛运用的时代,针对汉语言的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审美特性逐渐为语言的应用探索带来了新的内涵与变化,社会时代背景的改变也逐渐改进了文学的主要形式。例如:民国时期,我国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形式更加着重于对文学思想、文学历史以及文学形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文学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对社会人性进一步的反思,对文学形式本身进行批判[3],进而在相对较为特殊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一步赋予了汉语言文化的审美内涵以及独特的功能。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者积极的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逐渐对社会上的伤痕进行揭露,对社会人性进行全面的反思,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浪潮,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单单引领了语言审美的热潮,并且为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就大层面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探索路线,采用文学作品实现真实的文化情感与表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文化的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我国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还应涵盖诸多的方面,不但有助于对中文影响力的扩充,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朱元英.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4(24):136-136.
  [2] 张丽霞.论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4(35):129-129.
  [3] 李小红.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317,319.
网站目录投稿: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