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黄花》是一部由丁善玺执导,金汉 / 徐枫 / 林青霞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血黄花》精选点评: ●章惜笑笑:"是怕,你看過碧血黃花那部電影嗎?意映對林覺民說,這世界上除了你,我都怕!"她看窗外:"我除了你,都不怕!" ●查了后代两个儿子的结局,一个夭折,一个继续抗日历程,英雄情结也是遗传的,家谱应该保留不毁才对啊。 ●知识分子的民族大义,富家少爷的家国情怀,纵有娇妻麟儿亦比不过一颗热血的心,为自由民主和爱而斗争,纵是头破血流也无悔无怨,革命志士的清高和热血不只是一个符号。好一个晶莹剔透美目流盼温婉贤淑的林意映啊,好一个顾盼生姿的林青霞。旧时光的美人举止皆有灵魂,令人爱极了这战乱的缤纷缱绻柔情。 ●与妻书高中学过,深深地为革命者的文笔豪情与柔情打动! ●确实,我们这一代人很难想象,一百年前为什么会有那些文艺青年或富二代,放弃了现成的前程,为民主、自由这些听来飘渺的名词不惜以卵击石,洒热血"灌溉于无穷"。然而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明显不在这里。PS:青霞确实美cry了!!!! ●偶读与妻书,再听《觉》《诀别》《卿卿如晤》,缠绵悱恻痛心彻骨,接着找来这电影,台湾的主旋律,但是感人至深。这就是革命浪漫主义。结尾意映闻婴儿啼哭不忍就死,也许导演也心有不忍吧,隐去了最后的结局:她终于抑郁而亡。青霞一颦一笑一愁一哭都揪着人心 ●脑残颜粉本来是冲着林青霞去看的,谁知竟然很惊喜……前半段简直是浮生六记,甜得动人,后半截就是打仗的部分略浮夸,但作为"主旋律"来说实在也想不出什么别的拍法。很多细节都动人,每个人物都塑造得极有血肉,尤其林父,实可叹可敬又可爱,很久没有在华语片中看到这么丰满的家长形象了。 ●影片质量可谓 惊喜 ●学生时代最爱的《与妻书》 ●初看之时只是为着林青霞的貌美娇羞,到后来看到男主慷慨大义不免心疼,从来都不缺少先行者,但是几人又能放得下手中拥有。有点热血,结局令人惋惜,佳人悲叹 《碧血黄花》观后感(一):棒 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令人感动、敬仰、震撼。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许许多多东西都显得那么落后,所以才会有太多的牺牲。好在我中华儿女不计较个人一时得失,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所以才会有后来革命的胜利,才会有如今我们的安定生活。观影而后晓事、晓情、晓理,启迪后人不忘过去,继往开来,方有我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觉民和意映的感情是那样的地传统、真挚,片中的文化是那样地委婉、内涵,片中的叙事是那样地严谨、自然,是佳片,充满历史感、耐人回味、赚足了世人眼泪。 《碧血黄花》观后感(二):黄花银针 本影评写于2017年7月17日 今天央视6播了丁善玺执导的《碧血黄花》,周绍栋和林青霞主演的,年轻的时候俩人真是美颜如画,尤其那张合照,一点也不输给《伊豆的舞女》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当然,老了之后的颓像差别之大,也可与那两位金童玉女并肩。 这电影的英文名叫做"Magnificent 72",意为"伟大的72烈士",可惜跟黄花岗其他71烈士没什么关系。作为向1981年中华民国建国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片首的主题曲是典型的样板戏风格,甚至一开始让我怀疑是这是香港电影界的左派前辈拍的,国共两家兄弟果然品味时刻保持一致。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其实只知道有林觉民与妻书,而早已忘记他妻子姓甚名谁,更不知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两年也去世了,看到简介上写陈意映逝世时仅22岁,我突然来了兴趣,去查了双方年表,结果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 林觉民生于1887,死于1911,死时年仅24岁; 陈意映生于1891,死于1913,死时年仅22岁; 两人是1905年成婚,那时林觉民17岁,陈意映14岁; 1906年陈意映为林觉民生下一子,15岁的妈妈;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回到中国,4月9日告别妻子去了香港,中间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 4月24日,林觉民深夜回家,妻子已经怀孕,他写下了与妻书。 都说国党好萝莉,共Duang爱人妻,林觉民在把萝莉这一项上,绝对远超其老大孙中山,孙中山与宋庆龄成婚的时候,起码一个49岁,一个22岁(成年了),毛当年尚未喜好人妻的时候,娶杨开慧和贺子珍也都是在她们19岁,看来共duang这一分,只能让叶剑英扳回来了。 《碧血黄花》观后感(三):那个年代的电影 记得初中课本中有林觉民的《与妻书》,当时还小,但读了开篇第一句"意映卿卿如晤"就已经鼻酸泪盈,后面的内容记不清,当时觉得古文还有些晦涩,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很是声情并茂的为我们朗读了这篇,听说如今的课本中已经没有这篇了,很可惜。 不知道林女神当时还拍过这种片子,以为都是琼瑶剧呢,看来我真是低估了早期的电影人,去蹭"中国早期电影"这门课时,看了好多老片子,黑白的,默片等等,看完后都感叹,那时候的电影如今来看也好不过时,那些主人公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人也还在面对。那时的情节甚至好过今天的绝大多数多商业片。 冲着女神的颜去的,剧照很硬,但本人看起来太轻瘦了,下巴都皮包骨头了,那时候的人应该不容易胖,不太会减肥的困扰吧。男主也很帅,最赞的是鼻子,挺拔的像喜马拉雅山脉一样。 最让我赞叹的是当时的穿着打扮和家居摆设,在今天的古装片中已经不见了,可见在电视剧中的服装已经产生了变迁,如果按年代的先后来说,那时候的电影会不会更接近当时一点。林青霞的头上配饰,还有小孩子头上戴的,不知道叫什么,很有意思,绣花很精美,两个穗子垂在两旁,男主的马褂,面料和剪裁都很倜傥,还有腰间挂的荷包,很是好看,室内的装置也很美,两个人的床,不大,却更觉得二人世界得温馨,床上还有个可以拄着胳膊拿书得木板,被子更是头一次见到的样式,绿底,好像是小孩嬉戏得花样,最奇的是上面蒙着一层纱,甚美。院子里的那些株玫瑰花,看着林青霞和公公聊天,觉得整个北京都透着安静,自己做扇子,自己纺纱,送别时那一江碧水,整个背景都是工业时代再也回不去的安静,那才是自然本来的样子,生活在城市的人最怀念的。 剧集前半段都是讲林女神和男主的闺房记乐,让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第一记,大概伉俪情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支持理解,而不是锱铢必较。和这个一比,忽然觉得欧美电影中常讨论的床上琐事似乎都不值一提了。 最后,我也思考乐短评中有人提出的那个疑问,林觉民的死到底值不值?当时他觉得为了理想而献身,牺牲小我幸福天下,这的确是有大胸怀的君子所为,可是在人性、社会性、历史变迁,或者往小了说,政治洪流中,理想是最容易被悲剧的吧 《碧血黄花》观后感(四):天若有情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列强,1894年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发动政变乾纲独断,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之壮举。 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锦绣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激励战友,终于可以割掉丑绝人寰的猪尾巴,跪了几千年的民族再也不用跪拜名为天子实为巨寇的丑类。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弹药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 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林觉民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炸弹大王喻培伦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 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皆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革命党"愤求速进",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 "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陌生人的幸福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碧血黄花》观后感(五):赶场子发型及其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篇。 电影《碧血黄花》,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影片从秋瑾开始,再转入林觉民准备回国……叙事平稳。 林青霞饰演《碧血黄花》里的女主角陈意映。这年,林青霞26岁,还不是东方不败,这时候的她非常非常秀丽婉约,似一朵雪白幽香的栀子花。 林青霞春水般的容颜,使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退出影坛那么久依然被人牵挂惦念,因为她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与幻梦,给大家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要忘记林青霞,真的不可能。 读信的那段,林青霞演得不错的,那种心魂倶碎的哀恸,表现出来了。 《碧血黄花》的场景、服装、道具都比较认真。但影片中男人的发型却让我心生疑惑,感到别扭。在老港台片、老港台剧里常常看到清朝男人留着这样的发型: 他们并不会剃光脑袋前半部分的头发,而是全部都留起来,梳一条美丽的大麻花辫。清朝末年的男人,真的是留这样的发型吗? 《碧血黄花》看了一小半,我停下来,特意去网上搜了。找到了答案。 原来是为了不影响工作(还要拍其他的戏,得赶不同的场子,剃光头会不方便)生活,所以才采用了这样的发型。 找到答案,接着看电影。再看到这个发型,我就出戏了,心里大声感慨:"还要赶别的场子啊,生活不容易!" 这个特殊的赶场子发型,对影片来说,是个缺点。 《碧血黄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林美人的颜值和赶场子发型,还有几个细节也十分难忘:1,河边送行,山青水碧,景色宜人仿佛画卷,林觉民陈意映夫妻在此依依不舍,那是最后的告别了;2,林觉民偷了老爸爸的2500大元,拿去当起义经费。 林觉民为理想去战斗,最后牺牲。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的字字句句,都沾着热泪与热血,催人泪下。 林觉民死于1911年,亡年24岁;陈意映死于1913年,亡年22岁。 林觉民遗有两个儿子,伯新、仲新。林伯新即"依新"9岁夭折,"腹中之物"即林仲新由祖父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