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 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 2.气能行血 (1)含义: 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 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 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3.气能摄血 (1)含义: 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 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 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 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 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含义: 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 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 津血互损。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