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大零售巨头进军便利店背后


  11月底,橘色、黄色相间的"easy家乐福"LOGO低调现身上海滩,标志着家乐福在中国首家便利店正式试水。与此同时,其他同业巨头也没有闲着。
  大润发也正酝酿进军便利店业态,而常年主打B2B零售业务的麦德龙在中国区也悄然尝试便利店模式,并计划未来在华以特许经营模式扩张便利店。
  业界指出,大卖场业态的利润率每况愈下,有些业者的净利润率甚至仅2%左右,这让不少大卖场希望走高坪效的"小而美"便利店业态来挽回利润。但随着这几年便利店各类成本增加,尤其是租约到期后的续租成本飞涨,不少成熟便利店纷纷关店,这既给大卖场转型便利店让出市场空间,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三大巨头进军便利店
  麦德龙中国区12月1日宣布联手冷链物流行业两大巨头——漯河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和大昌行集团旗下的上海大昌行储运有限公司,实现冷链物流管理升级。麦德龙中国总裁席龙(Jeroen de Groot)告诉记者,麦德龙未来在华战略为分五大渠道发展,包括传统的大卖场、福利礼品、电商、食品配送和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麦德龙目前还未在华尝试的模式。席龙透露,此番做物流提升合作,就是为了配合未来在华扩张发展,并整合供应链,目前麦德龙在中国市场已开始尝试便利店业态经营,在麦德龙上海普陀店附近,一家80多平方米的"合麦家"品牌便利店已试水了一段时间,"合麦家"正一边自营运作一边探索模型,麦德龙方面希望在"合麦家"营运成熟后以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全国扩张。
  不仅是麦德龙,同样主打大卖场业态的大润发也开始进军便利店业态。大润发正研究开设便利店,其品牌暂定为"喜士多云超市",门店约200平方米,商品展示与大卖场、大润发麾下的电商飞牛网打通,现场设2000个商品,通过DM、电子屏、产品手册等展示大润发超市2万种商品,电子屏、PC展示飞牛网20万商品。估计首家门店将于12月中旬在南通开业。
  就在日前,家乐福在中国区的首家便利店也悄然出现在上海闵行地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都不会消亡,法国最新统计显示,便利店的方式在欧洲效果最好,增长最快,三分之一的折扣店业态已转向便利店模式,我们正在中国区研究新业态,但具体的还不便透露。"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表示。
  大店"变身"小店的背后
  在零售业态中,规模越大似乎越被认为"高端",比如大卖场从业者会认为自己比便利店从业者"高了一级",因为动辄单店要8000~1.2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其货品的SKU管理到人员等运作都要比便利店复杂。"其实,便利店要经营得当并不容易,但大卖场业者就是认为他们自己比较高级。"经营便利店多年的沈先生坦言。
  缘何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大卖场巨头们现在集体试水便利店呢?
  "随着人工、租金成本高企,而价格战不断,加之电商冲击,这让大卖场业态的平均毛利率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平均净利润率连5%都不到,有些业绩不佳的大卖场业者净利润率仅2%左右。"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韩姗月透露,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政府限制公款消费的要求及电子商务冲击下,零售业态进入微利时代。
  如此背景下,各大卖场企业开始以各种方式自救,有些采取并购式资本运作,如TESCO;有些则关店或裁员止损,比如沃尔玛,其近期被指在中国区进行人员大调整且有门店涉及关闭调整。
  "但比之削减成本的止损方式,如何寻找新的利润点才是零售企业最应该尝试的解决方案。因此TESCO此前率先在华尝试过小型店TESCO EXPRESS,如今麦德龙、大润发和家乐福也选择了同样的小店道路。"在TESCO工作多年的一位资深人士表示,大卖场规模过大造成成本高、坪效低;相反,小店成本低且运作灵活,坪效高,利润率也高,即便尝试失败则"调头"也相对容易,因此便利店是目前被誉为"小而美"的转型最佳选择之一。
  但便利店真的好做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海外市场,家乐福、TESCO等零售巨头都有多种业态,其中包括了主打杂货与生鲜的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但与中国便利店不同,这些巨头们在海外的便利店会有大量生鲜食品,相当于替代了传统农贸市场。可是结合了生鲜的小店在中国市场并不好运作,因为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与海外不同,这也是导致当年家乐福在华试水主打生鲜的"冠军超市"失败的原因。
  "租金和人工逐年上涨,一家便利店要做到日营业额6000多元才可维持盈利,可很多店达不到这个数字。目前很多便利店约10年的租赁合约到期,业主租金飞涨,导致很多成熟型便利店关店调整。大卖场新开的便利店若要进驻优质地段则租金太高,很多便利店只能选择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其实大卖场做好便利店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沈先生坦言。
  对此,麦德龙方面表示,其也注意到风险因素,因此其希望未来以"轻资产"的特许经营模式在华扩张便利店,并且会在便利店内大量销售麦德龙自有品牌商品,以低价和独家货品吸引客源。
网站目录投稿: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