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这个本属于成人心理感受的词汇竟然成为越来越多小学生的口头禅。近日公布的一项少儿心理调查显示,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的孩子感到不快乐。调查人员认为,学习压力过大及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孩子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外在压力增大。百分之四十一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老师,百分之三十一的孩子认为来自父母,还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孩子会自我施压。 孩子们在问卷中写下的不快乐原因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作业多、老师批评、上课没劲、数学题目不会做、父母不让看电视动画片、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丢东西等等。 在父母给孩子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大的生活空间的今天,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快乐却越来越少,有话不跟父母讲,有问题不向父母请教。这是因为百分之七十九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名次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低年级组孩子来说,令其快乐的前4个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有好朋友、玩、考得好、放假;令其不快乐的前4个因素依次为:没考好、被批评、没朋友、作业多。 中、高年级孩子,令其快乐的前4个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考得好、有好朋友、受表扬、放假或收到礼物;令其不快乐的前4个因素则是:没考好、被批评、爸妈吵架、没朋友。 从中不难看出,考试、朋友、受表扬、被批评、家庭矛盾等这几个因素,在孩子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占据重要席位。 ·考试——快不快乐先看考试"脸色"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孩子,考试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考试成绩显然是一张心情晴雨表,孩子的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受制于一次考试。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考得好与差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明显,正负作用均呈逐步上升趋势,越到高年级越发成为敏感的情绪测试。 "没考好"占孩子消极情绪的决定地位,一直排在第1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试成绩也成了学生、父母、老师评判其素质优劣的"合理"标准。 ·评价——精神鼓励需求随年龄上升 统计中,我们发现越是到高年级,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孩子从心理上越渴望得到来自朋友、父母、老师的精神鼓励。可在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老师给予学生的精神上的奖励越来越"吝啬",80.9%的低年级学生表示老师经常会表扬他们,74.1%的中年级学生表示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到了高年级,只有48%的学生表示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来自爸妈的责备也呈增加态势。 ·家庭——父母吵架让孩子神伤 父母不和在孩子的心灵上罩了一层灰色。父母吵架在中、高年级孩子心中,均居孩子不快乐因素的第3位,仅次于没考好、被批评。调查表明:父母吵架在47.6%的低年级孩子脑海中留下伤心记录,70.7%的中年级孩子对父母吵架印象深刻,70%的高年级学生会因父母吵架而产生情绪波动。 ·朋友——友情在孩子心中越来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在孩子心目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放假时,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比例由最初的26.2%上升至57%。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好朋友的概念正在被深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朋友的真正意义认识越来越深,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的比例有所下降,由最初的85.7%降至62%。 ·特长教育——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心情 特长教育在校园里,甚至在整个社会上,绝对是个点击率极高的时髦词汇。虽然在这项调查中,特长教育既没挤进快乐因素的前列,也未排在不快乐因素的前列,但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孩子在童年都有过特长教育的经历。 参加了特长教育 参加两项以上 认为是开心的事 快乐因素排名 低年级组 88.1% 66.7% 23.8% 末位 中年级组 96.6% 79.3% 36.2% 末二位 高年级组 75% 56% 30% 末位 孩子走上特长教育之路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孩子兴趣使然,自愿的选择;有的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个人期盼使然,父母的强加;有的则是受他人影响,无奈地随波逐流。 快乐,呼唤孩子天性的回归 爱玩本来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有那么些孩子会将"玩"置于快乐因素的最末位?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小年纪会产生"我希望一天到晚能读英语,将来能出国"的快乐梦想?这些是谁赋予给他们的呢? 其实,孩子对快乐的追求是强烈的,孩子对快乐的要求是低廉的,看会儿电视、和父母同逛公园、去趟麦当劳、有段自己支配的时间……然而,在这次调查中,约75%的孩子将快乐寄托于考试。考得好,究竟是谁的快乐源泉?拥有了这个,难道真的拥有了快乐?可记者分明看到,更多老师夸、父母赞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可不可以让我多玩一下! 采编自: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