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已经是非常熟悉了,不管是从民间故事,还是影视剧、小说当中了解也好,狄仁杰神探的名号可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而狄仁杰的官职也是有很多的,比如就有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也不好理解,但是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人对这个官职是很害怕的样子,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难道狄仁杰这个官职是很大的吗?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唐宋时期的宰相 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个部门运作的机制是,先由地方官吏向六部分门别类地汇总情报、信息,再由六部的首脑交给负责的尚书作成报告,再通过门下省,然后"上达天听"。 皇帝拿到报告之后,会找"中书省"的宰相团队出谋划策。完事之后,就交给门下省,再由门下省盖章,分发尚书省,交给六部去执行。仔细一点的朋友,马上就会发现在这一套运作机制当中,最关键的不在皇帝,而在于"中书省"。 "中书省"其实相当于现代国家的"智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后来为了简化办公,把"门下省"和"中书省"合并了。两省中的高级人才就得到了一个实际的官称,叫做"同中书门下"。 贞观年间,名将李靖本来当官当得好好的,有一次突然请辞。李世民将他追回来,封了一个平章事的官。后来,就出了一种官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什么要叫一个"同"呢?这是因为唐朝国家不想出现宰相一官独大,威胁到皇权的局面。纵观整个唐朝,有实权的文武官员,都不会授予一品官衔。授一品官衔的都是像太师、太傅、太尉、少保等等荣誉性的虚职。 唐初,三省首脑外加"中书令"的副手(约有4个人)同为宰相。后来,"同中书门下从二品、同中书门下从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因此在唐宋时期,国家的宰相人数少的时候有4人,多的时候超过10人。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科考,一次性考出了九个宰相。 武则天上位之后建立大周,她先是把自己的名字和国号给改了,后来又把"中书省"改名"凤阁","门下省"改名"鸾台"。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行使的职权和后者并无不同。 2、宰相称谓的变化 在秦朝,中国最早的宰相是相国。当时除相国外,还有左、右二丞相。汉朝时期,相权一度落到尚书手中。后来,历经隋唐朝三朝,宰相都叫"同中书门下XXX"。 在宋朝的时候还要外加"枢密使"或者"枢密副使"。比如,宋朝的包拯,就因为曾经当过枢密副使,所以民间也叫他包丞相。元代中国一度恢复了秦制,有三位丞相,最高位者叫"中书令",然后下面有左右丞相。但是,"中书令"是一个空位,没有人。 明代恢复了唐制,最初也向元朝取经,所以是有宰相的。但是没过多久借着李善长和胡维庸案,废除了宰相。最后搞出来的内阁制,原型还是来自唐朝。而清朝,高度集权下只有军机大臣,没有宰相。 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丞相(宰相)称谓发展史,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明明就是干了宰相的活,为什么要把官名起得那么复杂呢? 不管他在尚书省工作,还是在中书省工作,你直接叫他一声"宰相"不就完了吗?可是古人非要发明出那么多复杂又奇特的称谓,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从唐朝的宰相称谓开始,试分析一下古代拟定官称的思路。 以"同中书门下从三品"这个典型的官称来看。它的构成是:同(副词)中书(名词)门下(名词)从(副词)三(数量词)品(名词)。 八个字中用到了两个副词,其中"中书门下"因为部门合并,可以理解为一个名词组合。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动词、形容词的,但是这八个字中并没有动词。那么,"同"和"从"修饰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官衔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取得和中书省、门下省一样的办事资格。官职相当于三品,有做宰相的资格,但是顶破天只等于三品官。一说,武则天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相当于五品。 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想要有人干宰相才能干的事儿,但是又不想正式承认他取得了宰相的官衔。所以,一再通过副词修饰限制他们的权力。由于担心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所以只给他们一个官名,而且得到这个官职的是一大群人。 3、结语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之后,至元朝之前,中国的宰相,很长一段时间都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从三品(从二品)"等等。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实际上当了宰相,因为武则天把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因此就把狄仁杰叫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在武则天称帝这件事上是支持她的,因此武则天投桃报李,对他非常信任。而当时"平章事"的级别一般只有五品,但狄仁杰的"平章事"是三品,可见他这个宰相地位又与别人不同。 狄仁杰在民间的传说很多,很早就通过古典小说《狄公案》流传。八十年代央视拍过一部《狄仁杰》的电视剧,当时对外宣传的广告是"东方福尔摩斯",而此后的《神探狄仁杰》更是将其出色的智慧和谋略刻画的淋漓尽致。 智慧出众,断案如神,再加上得到武则天的信任。这种人物,贪官污吏自然一见到就会十分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