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书笔记 作者歌德深受卢梭"归返自然"思想的影响,而维特本身有歌德的影子,二者颇具相似性,思想上亦然。与以往对农村赤贫、犯罪、愚昧、落后的描写相反,歌德亦热情的笔调对自然进行深深地赞美与讴歌,表现出对大自然和农村清新恬静的深深的喜爱之情。在维特眼里"市镇本身令人生厌,与此相反,这里(农村)的美却难以形容。"他把这里当成乐园,不仅优美的自然风光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维特于他们谈笑风生,开诚布公,互不猜疑,甚至一起去参加舞会等。而维特追求的正是在幽静的地方建一个小屋住下来,一切从简。就像中国的陶渊明,远离世俗,南山种豆,东篱采菊,悠然自乐。维特在食用自己种的蔬果时,心中亦是充满了浓浓惬意与幸福之感。维特幻想的亦是摆脱喧嚣混乱的环境,在乡间田野幻想纯洁的幸福。 在艺术方面,维特追求的亦是清新自然,所谓清新自然,及时如实记录所见所感,而不是对其进行精雕细刻。艺术创作要以自然为本,把领略到的东西,如实地付诸于笔下,这边会是一幅成功的令人满意的作品。而所谓的规则,只不过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表现…在规则指导下创作出的作品亦必是呆板、无生气,千篇一律的死的作品。不仅绘画如此,诗歌艺术亦是如此,以自然为本,而不该用规则加以束缚和局限,才能创作出优秀有灵气的作品。 在人性方面,维特亦崇尚清新自然。"时间只有孩子离我的心最近",维特把他们当作天地间的尤物,欣赏孩子们的天真坦率,他认为天真质朴的孩子们应该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使我们应该尊敬的老师。换言之,我们缺少的正是孩子们的纯朴天性。孩子们(菩提树下的男孩,夏绿蒂的弟妹们)的天真坦率和调皮可爱使维特感受到的正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归返,他认为最幸福的是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生活的人。维特会与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嬉闹,而且不束缚他们的天性,任由他们对事情大发议论。而这些事,在医生看来是有失"聪明人"的尊严的,而维特厌恶的甚至鄙视的正是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和他们所谓的尊严,一副对孩子们的天性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对孩子们的"管教",其实,恰恰是对孩子本真、坦率,毫不做作天性的扼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高傲、虚有其表、精神空虚、无聊透顶、自以为与贫苦百姓接触就会有失身份的自以为是的贵族们。他们矫揉造作,一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的样子。让维特厌恶又鄙视,甚至怜悯他们,为他们感到悲哀。 爱情方面,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或许正与维特对自然的热爱有关吧。换言之,深深打动维特的,应该正是夏绿蒂的清新自然不造作的天性。夏绿蒂以朴素白裙,浅色蝴蝶结的清新形象出场。而且夏绿蒂极有人格魅力,善良、喜爱自然、天性娴静、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天真可爱又不失母性光辉,而且与维特心灵相通,维特陷入对其的爱情难以自拔。夏绿蒂认为阿尔贝特是她可以将自己幸福交付的人,然而,她又与维特心灵相通,她明白"失去维特,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两情相悦(她为维特弹奏的曲子,曲曲有情。想把维特托付给自己的友人,却发现,把维特留给自己才是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却又最真实的想法),却难以厮守。维特亦为此感到深深悲哀。认为夏绿蒂嫁给自己会比嫁给阿尔贝特更幸福。阿尔贝特不能满足她的全部愿望,他缺乏情感、冷漠,讲述夏绿蒂父亲手下文书因恋爱夏绿蒂而发疯竟然无动于衷,夏绿蒂与维特心声共鸣是他却木然而无同感。他冷漠,任何无聊的公务都比他的妻子珍贵,他不懂得珍惜他的妻子和幸福。然而,事实是夏绿蒂是阿尔贝特的妻子,无法改变。维特为此深深苦恼。 其实维特一直清楚,这场爱情注定没有结局。"这场不幸除了坟墓,我看不到任何结局",就像磁石山的故事,靠近,只能是船毁人亡的灭顶之灾。明知夏绿蒂的爱是一杯将会毁灭自己和夏绿蒂的毒酒,却仍以享受的心情一饮而尽。 维特痛苦又绝望,他承受不了如此的折磨,所以中止旅途,回到天父的怀抱寻找温暖。离开人世在他心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分量,他已下定决心,不可更改。所以,他怀着安定的决心,信念走这一步,摆脱尘世缚束,回到天父的怀抱寻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