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家企业的新媒体水平/指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草根阶段",也就是完成基础的编辑,写稿,发文,属于最初级的层面,大部分也就是把企业文化内刊搬到了微信,公司内部有一个微信专员,或由市场部兼职。 第二阶段是有专门运营团队了,由文案策划,设计,推广组成,领导也有明确的kpi指标,比如增粉,阅读量,知道要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裂变,偶尔也会做一两场线上活动,也看到了新媒体营销端口的潜力,打造了新的客源引流渠道。 第三阶段是平台生态系统阶段,这个时候新媒体已经不是简单的新媒体,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把传统业务都重新搬过来做一遍,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就晓涵接触的企业而言,大部分都停留在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很多怪象,比如领导们对于阅读量和增粉数有一种"近乎着魔"的追求,也就是小编们背负着的和绩效挂钩的kpi。 增粉,阅读,互动率,这些重要吗?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也要分行业分阶段分业务属性的看。 并不是阅读量高粉丝多,这个号就值钱了,一堆泛粉,看起来热闹,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也就催生了一个行业乱象,买假粉丝,刷阅读量,你恐怕想象不到这个链条有多大多深多长多广,当然,很大一部分买家是营销号,草根号,你看到的某个大号,也有部分是被逼的企业新媒体小编或者乙方服务商,一句话,都是被逼的。 如果改变这个指标,重点放在客源引流,内容质量,品牌传播力,话题曝光上,可能会更合理。我运营了9个公众号,其中也不乏五十万百万粉丝的营销号,但是要说效果,说温度,说成功率,最好的还是唐晓涵这个小体量的号,阅读量也不高,最近都徘徊在1-2千,都是真实读者,运营起来也不累,得心应手。 偶尔一篇的话题留言互动也不错,每天引流客源效果非常好,而且很精准,转化也不错,这种小而美的号,高度垂直,人格化,持续内容更新,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还是可以对标实现的。 衡量一个企业的新媒体水平,我还有另一个指标,那就是看他们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否得到公司员工的主动转发。 注意,是主动,不是被动。 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想表达,强制员工转发公司微信到朋友圈是不可取的,这是新媒体指数偏低的表现。 先说一个负面例子,要牺牲我自己了,当我还是个员工的时候,老板强制要求我们转发公司微信到朋友圈,说实话,当时我的心理是抗拒的。 那些文章读起来,就像一个固执严肃的老头在说教,想让我转发?No!给我朋友圈减分的事情,我不做。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司每条内容我都转发,但是默默的,我把好友分组了,而老板并不知道,今天想来,我也曾经是个"政治觉悟不高的"员工啊!你们千万不要学我。 后来,我跳槽了,任职市场总监,分管新媒体,那会我的下属们每天加班加点写文章,做活动,然后我转发到公司内部微信群,发红包,呼吁大家转发,那叫一个苦口婆心!可是一年过去了,阅读量并不见涨,难道,我也"被套路"了? 再后来,我当老板了。我也天天写文章,但是我从不强制要求员工、合伙人转发我的文章到朋友圈,不过我会暗中观察,他们转化与不转化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动机。 再说一个正面例子,是我的一个客户中消云,年前我有写过一篇对他们的访谈报道,宋佳城:让天下没有火灾、让社会更加安全 这家公司的员工凝聚力向心力非常强,老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非常大,在行业内十分受人尊重,他们在消防领域也是排名前三的,他们官方微信矩阵好几个,每一篇文章一发出去,全体员工都会自动自发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一篇文章只要稍微写得好点,真实阅读量分分钟几千上万。 在这种细分垂直领域,这个量真心不小了,消防领域媒体大号做的号的也就上万,所以,我经常说,他们公司员工的朋友圈就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微媒体,有什么事大家一转发就瞬间全都知道了,以我对他们的观察,这些细节透露了很多秘密,企业文化做的好,员工战斗力也强,有归属感,自豪感,主人翁意识,这样的企业未来也是前途光明。 而很多企业呢,还停留在强制员工转发的层面,转发了,阅读量也不见涨,估计都分组了,领导们可能还不知情。 从个人角度,谈谈对这事的看法。 首先,回归到微信这个社交工具的本质上,朋友圈是每个人的私人表达空间,我认为这种空间,值得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无论是伴侣,家人,还是员工,朋友。说大了,这是人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内心的地盘,我们更不希望别人窥探、霸占,这是起码的尊重和认知。 一个人的朋友圈状态,从侧面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有主见、又成熟理性的人,我相信他的朋友圈是很少会看到"深度好文、不转不是人、转疯了"之类的东西。 分享是一种主动、自愿、积极的行为,内容打动到他们,他们觉得分享出来对别人有用,能让自己获得某种心理满足,他们会转发的。与其我们纠结员工要不要转发,不如把心思放在制造什么样的内容,员工愿意转发? 可参考前文:七点说清楚:读者为什么会转发你的文章? 其次,看一个员工会不会主动转发。表面上,这可以判断一个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好比是"政治觉悟。"如果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做的特别好,员工都把公司当家,把工作当事业,把自己当老板,那么他们会以转发为己任,以公司为自豪,想要员工主动转发,不如做好企业文化,更加开放、包容、有活力,而不是专制独裁,固守陈规。 因为员工不转发微信到朋友导致辞职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作为这样的企业,我认为首先应该反思的还是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压抑内心情感的文化,每个人都如同戴上面具一般,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个性被解放,压抑的人终于得以释放,他们开始真正做自己。 新媒体就是孕育个性的土壤,它呼唤的是自由表达、开放、包容、自我的新审美,更是新职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流行的新方向。 再者,万物皆媒,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媒体,媒体主皆有权决定自己发布的内容,员工的朋友圈,不是公司的广告圈,每一个有追求的媒体主都会像维护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朋友圈,而不让他们被广告沦陷,被低俗内容污染。 传播即心理,强制传播等于自嗨,我们玩转新媒体的秘诀就是熟谙大众传播心理动机,创造内容,引起自发传播,而不是强制传播,花钱传播,被动传播。这样从根本上,已经违背了新媒体传播的规律,虽然在做新媒体,却是老思路。 最后,从专业角度,我想说,公司产品服务的潜在用户群,并不等于员工朋友圈的朋友;产品的卖点并不等于朋友圈群体的需求。 这两者没有重合的情况下,大量刷屏,非但不能有效果,甚至会引起反感,将产品打磨方向误入歧途,说白了就一个问题,内容传播的用户群要精准!否则百搭。 如果公司还处于初创期,你需要寻找种子用户,为产品打磨确定方向,这个时候,如果把眼光放在员工朋友圈,人群定位狭窄,可能会将产品经理误入歧途。 如果处于发展期,你需要的是精准流量,需要的是转化的实际效果,光有曝光率,意义不大。 如果到了成熟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大量的目标用户基础,这个时候员工转发与否,影响不大,你需要打造的是行业影响力和客户影响力。 即使你的产品是大众消费品,员工的朋友圈群体符合产品用户群,员工转发一两次基本能把该吸的粉吸完了,再多发也没有效果。 因为,内容的转发效果在同一个渠道是递减的,有效果并不等于高频的转发,任何渠道我们能够传递到的用户都是有限的,当超过某个值时,我们想要获得同样数量的用户就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所以,强制员工转发公司微信到朋友圈是不可取,专注做好内容,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