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香白: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就是指习茶研禅,修身养性,茶味禅味,贯通一气之修行法门。 一、先从"公案"说起 "公案"原意是指官府的案牍;后也称待决的事情、案件等。佛教禅宗则认为用教理来解决疑难问题,有如官府的判案,因此也称"公案",或叫"案底"、"话则"等。 禅宗的临济宗是最重视参究公案的宗派,参究公案成了临济宗主要的修禅方式。为帮助禅僧修行,上堂往往要借助古代佛与祖师开导弟子的言论、动作、经验,编成古则,提出问题,让修行者参究出其中隐藏着的深刻而严肃之禅机消息,以导致一己之觉悟。 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北宋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祖籍遂宁府(今重庆潼南县西北)。俗姓李,名重显,字隐之,是云门四世法孙。初依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后南游改参随州(今湖北随州)智门光祚禅师。继之出任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旋应四明太守之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寺在浙江奉化),由此名声大振,世称"雪窦禅师"。重显有文学天才,在住持翠峰、雪窦期间,曾举古代公案一百则,编成《雪窦颂古》一卷。深受当时禅僧喜好,几乎人手一册,流传甚广。重显住持资圣寺前后31年,天下学僧竞集门下,被誉为云门中兴祖师。 圆悟克勤禅师(1063一1135),宋代彭州(今江苏铜山县)人,俗姓骆,名克勤,字无着,是临济宗十世法孙。早年曾参谒五祖法演禅师得悟。宋崇宁年间(1102一1106),于成都昭觉寺开法。政和年间(儿11—1118),离开四川赴湖南,谒见当地以道学自居的张商英(无尽)居士,与之"剧谈《华严》旨要"。商英佩服,以师礼恭请克勤住持夹山碧岩寺,并在当地弘法。既而商英要求克勤在雪窦重显《颂古》百则上加"垂示"(高僧向弟子开示法要)、"著语"(夹注)和评唱。后经门人于宣和七年(1125)集成简编,题作《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又称《碧岩集》十卷。 《碧岩录》便是宋代著名的公案结集,时人称"宗门第一书"。其中数则便是与"茶"有关的"公案",兹择要略释如次。 二、"吃茶去" 《碧岩录·卷第三》载第二十二则公案云:"赵州凡见僧便问: ‘曾到此间么?’云‘曾到’,或云‘不曾到’,州总云‘吃茶去’。院主云: ‘和尚寻常问僧,曾到与不曾到,总道‘吃茶去’,意旨如何?’州云:‘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碧岩录·卷第十》载第九十五则公案云:长庆慧棱禅师与保福从展禅师两人在雪峰义存门下的时候,常常互相切磋公案。有一天"长庆云: ‘作么生是如来语?’保福云:‘吃茶去’!" 众所周知,"吃茶去"是唐代赵州从捻禅师的著名口头禅。《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载之甚详。据称凡有提问,往往答以简单的"吃茶去"三字,此举究竟含何机锋?请品味《碧岩录·卷第三》中克勤的一段评唱,当可释其秘义: 头遂喝云:"尔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峰云:"他后如何即是?"头云:"他日若欲播扬大教,——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于言下大悟。便礼拜,起来连声叫:云:"今日始是鳌山成道!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雪峰)后回闽中住象骨山。……凡上堂示众云:"——盖天盖地,更不说玄说妙,亦不说心说性。突然独露,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似太阿剑,拟之则丧身失命。若也伫思停机,则没干涉。" 引文意思是说:岩头禅师大喝一声说:"你难道没听说,佛法如果是经由别人指引入门的,便不是自家的珍宝!"雪峰禅师说: "那我以后该怎么做才对?"岩头回答说:"今后你如果想要弘扬禅宗大教,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必须是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然后铺天盖地传扬出去。"雪峰听后,立即大悟,向岩头纳头便拜。拜毕连声大叫:"我今天才算在鳌山成道!我今天才算在鳌山成道!" 后来,雪峰回到福建,在象骨山寺院当住持。凡上堂说法,常常是这样告诫众僧:"——盖天盖地,更不说玄说妙,也不说心说性。突然独露,有如大火集聚,靠近它就会被烧;又像太阿宝剑,如果只想用心意去揣摩,就会立即丧身失命;如果想伫思停机,那更是丝毫也不相干了。" 可见"吃茶去",实际就是"大喝一声"的话语,是用"棒喝"接引学人的惯用方法之一。此法发源于临济宗开创者义玄禅师。义玄师事黄檗希运禅师;希运师事百丈怀海禅师。《五灯会元·卷第三·百丈怀海禅师》载,怀海禅师向希运说起拜师马祖道一时的往事:当年,马祖道一曾"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好个马祖道一,猛地一喝,居然把个怀海震得耳朵三天发聋!真不愧为禅门奇闻。希运习禅参悟,总是主张"息心即休",并劝导学子千万不要被束缚在一条机语或一句教言的文字解释上面。《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载:"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希运在世时,经常采用呵斥或棒打的方法,单刀直人,机锋峻烈,剿绝情识,使学人忽然省悟。后来,义玄创立临济宗,便将此法继承下来。若要考其滥觞所出,当起于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希运,希运传义玄;至义玄则发扬光大之,遂成黄檗门风,盛极江南。 如上所述:问赵州"意旨如何?"赵州答:"吃茶去!"长庆问:"作么生是如来语?"保福答:"吃茶去尸表面看来,似乎答非所问。但如果从禅宗的宗教观角度切人,答问之间,显然有着深层的逻辑联系。 禅宗认为,极乐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一念净心之中,一念净心即平常心。这意味着佛法并不存在于遥远的"彼岸",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此岸"。是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六》有"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说;《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有"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说;《古尊宿语录·卷四》有"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说;《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有"佛法事在日用处,在你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言语相向处"说。 发问的内容是宗教佛理,回答的内容属日常生活。问的是"体",答的是"用"。可见禅宗对"体"的追寻业已落实到对"用"的自觉接受上去。换句话说,抽象的佛理,正蕴涵在世俗生活中;要想领会抽象的"意旨"或"如来语",只能通过人对"茶"的体悟去把握。佛理就在人身边事中。假如天天喝"茶",还不明白"茶性",怎么还谈得上去理解"佛性"呢?私意应作如是观:凡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时,都答之以"此在"的切身琐事,让你自己从中"体悟"得,便可超越"经由别人指引入门"的级坎。这就是禅宗典籍中所谓"令人摸不着头脑"言说的典型模式,实则是摸得着头脑的,也绝非牛头不对马嘴。禅法称之为"教外别传"。《碧岩录·卷第二》云:"禅家流,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谓之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思是说:禅家之流要使一个人彻见佛性,必须观察时节因缘,所以禅叫做"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当然, "吃茶去"作为棒喝的口头禅,必也透露出了另具深意的内涵:"茶"、"禅"关系。 "禅"又称"禅定"。是通过一种方式(通常是打坐)使心念安定下来的独特实践方法。其后发展而形成禅宗学派以至宗派,标榜"教外别传"宗旨。意即有关本心本性消息的传达,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而只能通过生命心灵的直接契会,即"以心传心"去实现。 由禅的修习而产生轻安寂静、适悦身心之情调、境地,便是"禅味",也称禅的兴味。此种兴味乃顺其自然所致,切不可强求。否则,为禅味而禅味化,便生贪著,《维摩经·卷中》所谓"贪著禅味是菩萨缚"即此义。 茶性"和",凭茶的修习同样能产生轻安寂静、适悦身心之情调和境地,便是"茶味",也称茶的兴味。此种兴味也应顺其自然所致。请看廖用贤《尚友录》,书载苏轼贬扬州,与王播饮茶寺中。王播深为苏轼身处逆境而不改其操守所折服,品茶品人,见其心和神定,遂萌生轼如名茶的感慨:"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旷达的自性表现,与寺院平等如一的禅境融会贯通。 "禅味"、"茶味",莫不借助人的内心体认而表露无遗。洵可谓禅道唯在妙悟,茶道也在妙悟。茶理显示禅机,禅机涵盖茶理;茶禅缘起殊途,却是彼此知行相照。 三、"遇茶吃茶" 《碧岩录·卷第八》载第八十则公案云:"教中道:‘……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不拘得失。任运流人萨婆若海。’衲僧家,到这里,亦不可执著,但随时自在,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意谓经教上说: "……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不拘得失。任运流人萨婆若海。"一个衲僧纵然能达到这种境界,也不可执著于这种境界,只要随时自在,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就好了。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小参一》载: "脱却情尘意想,放教身心,空劳劳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小参二》载: "遇饭吃饭,不知是饭;遇茶吃茶,不知是茶。"《小参六》载:"遇饭吃饭,遇茶吃茶。终日只守闲闲地。盖他胸中无许多波吒计校。所以道,心若无事,万法一如,无得无失,终日只履践此一片田地。凡有来间,只将此事截断。所以道,见须实见,悟须实悟。" 应该说,"遇茶吃茶"同属临济宗开悟学子的口头禅,启示禅僧顺应自然,无得无失;息心即休,见性成佛。与"吃茶去"殊途同归。此不赘。 四、"吃茶去"、"遇茶吃茶"的思想,催生了日本"茶禅一味"诀 中国禅宗与中国茶道的东传,促成日本茶道的发展,"茶禅一味"诀也应运而生。 《佛光大辞典》载:"石室善玖(1294—1389):日本临济宗僧。筑前(福冈县)人。元代时,渡海来中国,以松源派之古林清茂为师。返日本后……将禅文化导人五山文学中。对于日本室町初期五山文学之兴盛,有极大之贡献。"此条可以帮助了解日本茶禅古典作品问世之时代背景。 《茶与禅》(茶学文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开列了"日本茶道中,以茶与禅为主题的古典作品",有"宗旦(传书):《茶禅同一味》(文政十一年,即公元1828年刊行)。""寂庵宗泽:《禅茶录》。"《日本茶道源流·茶禅一味说》(台湾陆羽茶艺中心1991年4月版)也指出: 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的中期,确立了所谓‘茶禅一味’的‘茶道观",。 五、结 论 1."茶禅一味"诀,其思想源于中国;其确立在日本江户时代。 2.笔者查阅了《大藏经》等相关资料,尤其是《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并遍翻《中日高僧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7月版),均找不到"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证据。 3.笔者托日本友人作实地调查,大德寺不在奈良,也未见有圆悟克勤"茶禅一味"书法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