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螃蟹养殖生产概述


  一、河蟹生产在水产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河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蟹类,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水产珍品之一。它的资源蕴藏量大,既可天然捕苗,又可人工育苗。既可大水面增殖,又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养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菜篮子"工程的需要,其生产意义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地肯定。
  据分析,河蟹可食部分,蛋白南含量为14%,且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含量为5.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每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高达5960国际单位,热量为139千卡,为常规水产品之冠(表1)。河蟹肉质鲜美,人们喜食,古人曾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河)蟹辜负腹"之佳语。红楼梦中贾府在大观园赏菊吃蟹的场面也描绘得十分生动。河蟹又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换汇率很高,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河蟹除有食用价值外,还可从蟹壳中提取甲壳质,它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它还有药用价值,据历史记载,蟹肉可清诸热、散血结、续断伤、理经脉、滋阴等功能。蟹壳可清热解毒、破瘀、消积、止痛等。食蟹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河蟹全身都是宝,实现河蟹的综合利用,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二、河蟹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
  河蟹的可食部分约占整体的1/3,其余大部分为蟹壳。将蟹壳经过去钙、去脂肪、漂白和脱脂酸基等化学处理后的甲壳后,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碱性溶液,在0.5%—2%稀醋酸中能溶成洁白透明的胶体溶液,粘度很高,可用于任何比例的水稀释而不沉淀,是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以及医药等方面的重要原料之一。
  用甲壳质合成纤维,既柔软又有光泽,可与羊毛比美。用甲壳质提取的几丁胺,制成医用缝合线,不会引起伤口感染,并能被人体吸收,而不需拆线。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得到的酮酸,具有凝结剂的作用,是处理废水的好材料。
  据英国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经过20年研究,成功地采用蟹壳提取壳聚糖酐。壳聚糖酐具有多种用途:在农业上可用于果实保鲜,例如苹果喷涂此物后可保鲜6个月。用于处理种子可防霉菌的侵袭,保持湿度和不失养分。在工业上可用于处理工业废水,而且成本低。在医学上,可用作血液凝固剂和制作自动溶解的药物胶囊,还可以用来制作隐形眼镜。
  三、河蟹养殖技术的进展
  河蟹人工育苗及养殖的成功,无疑是水产史上的一大发明,是科研推动生产的结晶。
  河蟹人工育苗始于70年代初期,1971年5月5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步劭、何林岗、韩炳炎、杜家圣四位科研人员,在浙江奉化市海带育苗厂,首次育出大眼幼体(蟹苗),取得河蟹人工繁殖的成功,揭开河蟹人工育苗的序幕。那时局限于海水土池育苗和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技术上在摸索中前进,从小试的成功,扩大到中试,然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80年代育苗技术又上一个台阶,从土池育苗发展到工厂化育苗等多种形式,单产也逐年提高。90年代已转入大规模生产,群众性的人工育苗及养殖,像雨后春笋般地得到普遍开展,育苗单产提高很快,例如:工厂化育苗池,1米3水体能育出大眼幼体0.1—0.2千克,高的达到1千克以上。可以预言,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将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河蟹增养殖提供可靠的苗种来源。
  河蟹增殖始于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期,当时依赖于天然蟹苗,对湖泊、外荡等大水面进行人工放流。到80年代中期,尤其在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从大水面的增殖,进一步发展为小水面的各种形式的精养,并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浙江省上于市沥海地区,连片的万亩以上海涂鱼塘,采用鱼、蟹混养或专养的方式,每年放养一定数量的大眼幼体(蟹苗)或幼蟹之后,均获得蟹、鱼双丰收,成为河蟹养殖成功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河蟹养殖的势头继续看好。
  四、河蟹养殖的发展前景
  河蟹是我国沿海平源地区江、湖中的特产,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每当秋菊盛开,蟹肥稻香,宴客或小酌,情趣盎然。一些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亦为河蟹之美而增添了思乡之情,更爱我中华故土。远在西欧市场,对河蟹的食用价值也被打开销路,尤其在国内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解决"菜篮子"工程。综观它的前景,河蟹养殖已势在必然。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开展河蟹人工养殖,河蟹养殖是一条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按一般养殖水平亩产50—100千克计算,按市场价200元/千克,则每亩经济效益为1万—2万元,比养鱼每亩效益高出5—10倍,为此,因地制宜发展河蟹养殖是大有可为的。
  原标题:螃蟹养殖生产概述|螃蟹养殖
网站目录投稿:曼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