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明朝时期白银可是有很多的,从官到民一直都是不缺银子,但是最后在崇祯时期竟然会出现"银荒"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明朝的银子都到哪去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主要是短时间内白银收入大幅减少导致的流通性短缺造成的。 简单的说就是一段时间内白银流入大幅减少,导致市面上没有白银流通,于是白银稀缺价高,以白银计价的商品和资产大幅贬值爆发金融危机。人们都没钱,以白银为基础货币的财政,自然也会有财政危机!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中国事实上采取了白银本位制 当时田赋、徭役都换算为白银,虽然政府没有规定白银作为货币的法律地位,但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却被承认了。布罗代尔曾说:"谈到货币,我们就登上了高级的层次……无论何地,货币莫不介入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当时明朝银产量是多少呢?据载:"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 即使算上宦官数倍贪污中饱之数,其开采量也完全不能同进口的白银相比。 一个不富产白银的国家, 竟然去选择别的国家所富藏的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 就像现在各国都将交易货币用美元计价一样,将金融命脉交于他国,后果是可怕的。 因为这些白银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他一旦变得稀缺了,价格自然也会上涨的! 在17 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 5 万公斤。美国学者弗兰克在其《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7、18 世纪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国。 但这一切在17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都发生了改变。 首先,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欧洲新教与旧教两大阵营爆发的战争,导致在亚洲这些欧洲国家也打成一片!中国商船原来每年有40多艘停泊于马尼拉,到1629年,仅剩下6艘。贸易萎缩,从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其次,日本德川幕府于1633——1639年间颁布了五次"锁国令"。德川幕府明确禁止日本人出国、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国,并规定对外国的贸易关系仅允许在长崎进行,而且对象仅限于中国和荷兰。1642到1643年,日本每年出口的白银总量显然低于150万两(56250公斤)。这远远低于日本学者小叶田淳估计的,17世纪初中日贸易巅峰时的每年四五百万两(150000~187500公斤)。 再次,帝国的贪官和巨商,乃至一般富人和地主,原来就有窖藏货币的习惯,这些货币包括巨额白银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领域,如同进入黑洞。如今,白银紧缺,民间惶恐,也纷纷窖藏白银自保。结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银少了,另一方面国内流通的白银也少了,造成了严重的银荒。 最后,由于常年对后金、对内乱的战争都需要巨额财政,但这个世界也不太平,白银输入的通道也急剧萎缩。这就是明朝后期,朝廷一直处于财政危机的深层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