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什么是德为什么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道德二字是我国文字中含义最深远的两个字了。我们今天常常将道德理解为文明礼貌之类。其实,这并不是这两个字最原始的含义。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道德二字合在一起指的是宇宙自然与社会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
  道与德之间的关系,道的内涵里包含了德的内容。因为道指的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所以自然也将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所以道是德的依据。人的道理必然要符合天理,或者自然的道理必然能推导出人的合理法则。人类理智在终极原理的追求上是相通的,中西方哲学都不例外。西方哲学有自然哲学与社会哲学之分,科学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
  然而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这个字的含义不仅是理,它主要是物,是宇宙万物混沌状态时最原始的物质状态。老子虽然将道定义为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状态,但老子讲道并不是要讲宇宙和万物的起源。他给道所定义的性质是抽象且理想的。比如,质地纯粹为一,永恒不变等。这些特性在我们现代人来来万物中没任何事物可能具备,所以我们不能够认可道所指示的事物真实存在。
  道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为什么老子还要预设这样一个事物存在呢? 质地单纯为一且永恒存在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中,假设我们承认这样一个事物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我们经验之外。这样一来,我们将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它。
  由于不能被观察,所以我们便不能够获悉它颜色、体积、形态等信息。由于不能被触知,所以我们便不能够获取它质料、重量、密度等信息。对于一个没有颜色、形状、体积、重量,不能成为我们感知觉对象的事物,我们只能以无有或无物来形容与描述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坚信它是有。所以,我们只能勉强将它定义为以无为形式的有。说它是无,是因为它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说它是有,是因为它被定义为永恒为一的事物。
  这样一来,在老子的宇宙论里有两种实在、两种有存在。一个是可经验的万事万物,它是多不是一,质地多样而复杂。而且都是时间与空间的有限存在,占有有限的空间,存在于有限的时间中。另一个是超验的道,它是一不是多,质地纯粹恒常为一。是时间与空间中无限的存在。道与万事万物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呢?老子预设,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为是的根据。这样一来,道支持万物,使之存在,使之为是,所以道是万物之母。但是道却不以衣养万物的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它功成身退,以无有和无物的形式卑微地存在着。经文将这一关系概括为: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
  当老子预设了道的存在后,以无生有,以虚生实,才能够成为现实的有意义的结论。所谓的无和虚,是指道以无有无物的形式而存在,所谓的有和实,是指可经验的万事万物。有了无生有,虚生实的事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才能有意义。玄德就是老子讲的无为之德,也即是道之德。道被预设为最高的实在,那么它的特性,也即无为之玄德也就具备了最高原理的地位。道是存在的,道无为支持了万事万物的存在。这样一来,道无为万物能治,便成为了老子哲学的第一假设。
  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则是道无为,那么我们可以推论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是德无为,因为社会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德呢?所谓德指的是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太平清静的根本法则,德落到实处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大同而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则。德字的含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关于德,老子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上德不德是不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何理解这一命题的意义呢?为了理解这一命题的意义,我们需要借助于无为的概念。什么是无为呢?无为就是老子所讲的玄德,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是,功成而不居。道生万物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说,道具有无为之玄德。
  老子讲上德,其实就是无为之德,也就是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呢?我们借助于一个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设想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环境里,这里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理想的道德标准,并且他们依据这些标准生活动机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后天习得的。于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将永远看不到不仁不义不真不善的行为发生。所以,我们也将无法形成关于不德的任何知识和观念。没有不德的观念,我们也将无法形成关于德的观念。所以,当我们置身于这个社会环境里,我们将学不到任何关于德的知识。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但每一个人却又都实现着有德的生活。
  我们总结说:在这个社会中,德支配着实际的生活秩序,但又不将自身显示出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实现着有德的生活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德。这就是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德无为的意义在于,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该社会实现着有德的生活,但不将德本身显示给社会。生活于该社会的成员不知道什么是德,甚至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含义。
  老子讲的下德,就是有为之德。那么,什么是德有为呢?根据无为的定义,我们可以推论说,德有为就是指德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如何理解德有为的定义?我们还是要借助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在这里到处都能听到道德仁义知识的说教。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导师们谍谍不休,不知疲倦的宣传,他们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知道得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并建议人们遵循着德的标准而生活。这必然意味着,当下的人们还不能实现有德的生活,否则德的宣传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不德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就不会发生规范道德的必要。如今关于德的知识泛滥,必是由于社会中不德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这充分证明了该社会尚未实现有德的生活。这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含义。
  在上德的状态下,没有德的知识和说教,是因为在上德的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为和思想,没有德现身说法的理由。所以,在上德状态下,德不作为是因为没有令它有所作为原因。也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相反,在下德的状态下,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是由于该社会中不德思想和行为大量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是因为要纠正不德之偏,即这里有令德有所为的原因。这就是"下德为之有以为"。
  如果我们将德的概念抽象化,就不能够获得如上的理解。所以,读书切忌读死书,犯死于句下的毛病。了解了道与德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道德经》的经文。
网站目录投稿:曼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