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又一次创造了价位新高。 2020年12月16日晚间开始,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首次站上20000美元关口,彻底从3年的熊市中复苏。它还在12月20日凌晨最高涨至24156美元/枚。 比特币相关话题持续霸占微博热搜。有网友直呼,币圈的暴富行情又来了,并感慨历史上所有做空比特币的人都被套了。 2021年,比特币将迎来超级大牛市?比特币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2020年以来,比特币的涨势始终引人注目。 3月13日,比特币创下了4705美元/枚的年内新低价位; 11月30日,比特币突破2017年12月的高点19666美元/枚,创下纪录新高; 12月16日,比特币冲破20000美元/枚,而由于比特币晚间的极端行情,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甚至一度出现宕机的情况; 12月20日凌晨,比特币又继续上冲,突破24000美元(约合15.7万人民币)的整数关口,最高至24156美元/枚,再刷历史新高。 比特币总市值已突破4400亿美元,约为4445.12亿美元(约合2.9萬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当前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已突破6700亿美元,约为6753.96亿美元,比特币市值占比约为65.81%。 自2016年以来,比特币累计下跌20%及以上的情况共出现过10次,下跌30%及以上的情况出现过7次,跌幅超过48%的情况有4次,因此投资者不应低估比特币的波动。 由于具有总量稀缺(比特币具有2100万枚的总量上限)、产量稳定(比特币需要通过"挖矿"生产)等与黄金类似的设定,比特币也被其追随者视为"数字黄金",并奉为"避险资产"。不止散户 传统金融机构主导此次币圈狂欢 显而易见,此次的比特币暴涨,单凭散户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型传统金融机构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他们入场,很难如此快速地创出历史新高。 2020年8月11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商业智能软件Micro Strategy宣布,已在比特币上投资了2.5亿美元,从此吹起了机构投资者进军比特币市场的号角,这也是本次比特币市场开始走高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之后,支付公司Square也开始效仿,他们拿出公司总资产的1%,约5000万美元投资比特币。Square首席财务官Amrita Ahuja表示:"我们认为比特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更普遍的货币,投资比特币只是我们的第一步。" 2020年10月21日,PayPal也宣布正式进入比特币行业,允许用户直接购买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短短一个月后,PayPal购买的比特币数量已经占到当月新开采比特币的70%。 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20年,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加密货币市场,包括摩根大通、渣打银行、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星展银行集团等,许多机构甚至开始定期承保这一资产类别。 近日,有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投资机构Ruffer Investment Management将管理资产中的2.5%转投比特币,以分散黄金等抗通胀债券的投资。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保险巨头万通人寿保险公司,已为其一般投资帐户购买了价值 1 亿美元的比特币。 此外,疫情扰动和全球货币政策开闸"放水"下的避险需求,也是比特币近期大涨的重要推手。牛市已来临? 面对比特币行情的大涨和金融机构的相继入场,华尔街的投资大鳄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相关看法。例如,华尔街巨头古根海姆首席投资官Scott Minerd表示,其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显示,比特币应该值40万美元。 而在此前一直坚持"看空"比特币的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雷·达利奥也松口了,认为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在过去10年中已经变成了有趣的、像黄金一样的资产替代品,可作为黄金的一种分散投资。 贝莱德固定收益部门首席信息官Rick Rieder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甚至可能取代黄金,因为它的功能要比金条多得多。 在比特币不断冲击着新高价位,机构看好其前景的同时,预言比特币大涨的分析师们也逐渐多了起来,花旗银行更是一度给出30万美元的高价目标。 这也不禁让许多投资者想起当年比特币的"牛市"光景。2017年12月,比特币也疯狂涨至20000美元附近,在许多分析师预测比特币即将涨至50000甚至100000美元高位时,比特币意外大幅回落至接近3000美元,跌幅高达85%。 机构指出,比特币的特点之一便是价格波动极大,在过去不足10年有数据的历史里,它有多次暴涨、随即暴跌的情形,这也意味着未来它仍有很大概率仍然会暴涨暴跌。 Miller Tabak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Matt Maley则指出,自2016年以来,比特币累计下跌20%及以上的情况共出现过10次,下跌30%及以上的情况出现过7次,跌幅超过48%的情况有4次,因此投资者不应低估比特币的波动规律。 火币高级分析师康律之认为,单边上涨的行情并不是市场健康的表现,突破新高也并不代表行情会一路持续上升,但是对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会有比较强烈的影响,市场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买入共识。同时,他也进一步提醒投资者要注意风险控制,不宜盲目追多。 本刊综合每日财经新闻、中国证券报、央视财经等内容报道